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第3章 登龙有术——科举进身的谋略?(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登龙有术——科举进身的谋略?(1)(2 / 2)

由于行卷的作用很大,所以当时就有不少的举子偷窃抄袭别人的好诗文,冒充为自己的作品,以沽名钓誉,甚至市面上有人将往届举子们的诗文汇编成行卷出售。当时就有靠偷了别人的行卷,居然进士及第的。《唐诗纪事》中记载道,杨衡在隐居时,有人偷了他的诗文去应试而登第。杨衡知道后非常气愤,第二年他也去应试。及第后,杨衡见到了这个人,便气愤地问他:“‘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回答说:“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见他如此说,倒把自己逗笑了,说:“犹可恕也。”

四、陈子昂的绝招

除了行卷,也有人采取别的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自己的注意。初唐诗人陈子昂从家乡梓州来到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陈子昂既无名气,也没有当朝权贵为后台。为了一举成名,陈子昂自编自导了一出轰动长安的喜剧。

一天,在长安应试举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一个人抱着一把琴卖,这人居然开出一百万钱的天价,一下子引得许多人围观。陈子昂挤进人群,拿起琴来看了看,说:“你这把琴我买了,你等着,我去拿钱来。”众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都等在那里看热闹。不一会儿,陈子昂用车拉着百万钱来,买下了这把琴。众人见陈子昂出手如此大方,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弹琴高手,纷纷要求他给大家弹奏一曲。陈子昂对大家说:“诸位若要听我弹琴,请明天到宣阳里。”第二天,大家准时来到宣阳里,陈子昂早已准备好酒菜。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弹琴乃伶人之贱艺,岂宜留心。”说完即把琴往地上一掼,摔得粉碎,然后把自己的诗文卷轴赠发给众人。

结果“一日之内,名满天下”。参加科举考试,果然折桂。

五、狄仁杰奇才信高宗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狄仁杰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绪,贞观年间任过尚书左丞,父狄知逊,曾任夔菱州长史。狄仁杰自幼好学,明经及第而入仕途。先任参军、法曹等地方官,后因为官正直,才华出众。被唐高宗赏识,擢升入朝为官,历任大理丞、侍御史、工部侍郎、尚书左丞、都督、侍中、中书令(宰相职)等。死后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追赠司空,追封梁国公。

狄仁杰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的著名宰相,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狄仁杰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为官刚正,遇事果断,敢作敢为,且多谋划,出计为民,建策为国。狄仁杰献策能服智慧聪颖、权谋超群的武则天,堪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狄仁杰有奇才,但他的才华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三个小故事足以说明。其一,专心攻读。狄仁杰幼年时读书非常专心致志,亦很聪慧。有一次,狄仁杰家有个门人犯了公案。县吏到他家调查了解,家里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惟狄仁杰坚坐读书,不闻不接。县吏责备狄仁杰无礼,狄仁杰回答说:“书卷中的圣人甚多,我都忙不过应对,那里还有空时间顾及偶然到来的俗吏,你又何必责怪我呢!”说得县吏哑口无言。其二,磨练基层。狄仁杰明经及第后,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时间很长,但他毫无怨言,刚直用事,磨练自己,还曾遭人诬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书阎立本明察秋毫,在审讯中不仅查明了狄仁杰的冤情,还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赞他说:“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于是,阎立平荐授狄仁杰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其时,仁杰家住河阳(今河南盂县),在赴任路过太行山时,因怀念家人,伫立山头良久,对左右人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白云亲舍”这一成语由此而出,并成了游子们万古思亲的名言。其三,义感同僚。狄仁杰在并州任法曹时,同僚郑崇质接到命令出使边远绝域,此时其老母病,急需照顾。狄仁杰知其难,便主动向上司蔺仁基请求代郑出使。蔺仁基当时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见狄仁杰如此讲义气,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动找李孝廉谈和,他向李孝廉说了狄仁杰的义举后,感叹说:“吾等岂独无愧耶?”于是,两人相好如初。

仪凤元年(676),由于狄仁杰长期任职基层,政绩显著,被唐高宗任命为大理丞,是为六品的审判官,此时狄仁杰已四十七岁了。狄仁杰到任之后,以其刚正不阿和卓越的才华办案理狱,深得百姓的拥戴和高宗的赞叹。史载,狄仁杰曾在一年之内断积案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冤枉而申诉的。狄仁杰执法严整,连皇帝交办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决不徇私。

仪凤元年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一棵柏树。按律应处以免职,但高宗要狄仁杰判斩,狄仁杰再次面奏说罪不当死。高宗火了,变脸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侍臣们都催狄仁杰赶快去执行。但狄仁杰毫不惧怕,他知道高宗是个心肠软、重德礼且能听善言的人。于是,狄仁杰以其渊博的知识,论古比今连讽带捧,决心用自己的智慧说服高宗不要枉法。狄仁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帝)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停止处死弃尸街头)。魏文(帝)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越听越觉得是理,非常佩服狄仁杰的忠智,立即免去善才的死罪。数日后,擢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还有一件事,亦令高宗对狄仁杰的才华深表钦佩。有一次,高宗出幸汾阳宫(岑山西静乐县),以狄仁杰为随使,途经妬女祠时,当地传出了妖言,说什么谁要是穿着华贵的衣服经过妬女祠,就要遭到大风雷电之灾。因此,并州长史李冲玄决定派数万民工另辟一条御道。狄仁杰深知这是妖言惑众,胡说八道。如果另开道路要浪费多少民力财力,还要耽误时间。于是,狄仁杰制止李冲玄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妬女之害耶?”照常通过。高宗知道了这件事,赞说:“真大丈夫也。”

六、崔湜的宦途之始

崔湜,字澄澜,从其少年时期开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于世。青年时期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左补阙,后来又升为考功员外郎。在唐中宗李显恢复皇位后,大臣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晖等人把持朝政,总揽大权。他们害怕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他们的坏话,从而对他们不利。于是桓彦范就想通过网罗崔湜,将其纳入自己的小圈子中来,作为耳目,让他随时随地监视武三思的一举一动,然后向其报告,以便寻机加以整治。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 安卓苹果均可。】

但是,没想到唐中宗不但昏庸无能,而且还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猜忌功臣,生怕他们干预自己的政事,从而疏远他们,对他们很冷淡。反而对武三思十分信赖,恩宠有加。加之武三思与掌实权的韦后彼此关系密切,勾搭成奸。因此,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气焰越来越盛。崔湜看到这种势头不对,赶紧见风转舵,反而倒向了武三思。于是,崔湜把桓彦范等人的企图告发给了武三思,因此得到了武三思的信任和青睐,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官位连升数级。而桓彦范等人则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了。可是崔湜并没有因此放过桓彦范等人,他又劝说武三思尽快将这些人都杀掉,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武三思问他派谁去干这件事好,崔湜便推荐自己的表兄周利贞为首选。这样周利贞带人到外地,把桓彦范等人残酷地杀害了。为了奖励周利贞,武三思特向唐中宗推荐其为御史中丞。后来崔湜又见昭容上官婉儿权重势大,便依附于她;一来二去两人关系渐密,每每勾搭成奸,频频宣淫。

公元708年(景龙二年),崔湜被迁官兵部侍郎,而此时其父崔挹正为礼部侍郎,父子在同朝同为侍郎高官,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可以说只有他们崔氏父子俩了。没有多久,崔湜又被迁升为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此时,崔湜与郑愔、李允恭等人共同主持典选官员事宜,他们借机大势收取贿赂,卖官鬻爵;结果闹得选察之事,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官员们怨声载道。后来此事被御史李尚隐弹劾,查实后崔湜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由于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共同说情,改任为襄州刺史。但没过多久,崔湜又被召回京城,出任尚书左丞。待韦后临朝听政时,崔湜又官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等到唐睿宗李旦即位,崔湜又被贬为华州刺史。可是不久,他又官拜太子詹事。

七、包拯的宦途文始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0年),青年包拯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南城县)知县。因父母年迈,辞官不就。不久,改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监税官,父母依然不舍儿子离去,包拯再次辞官回家赡养老人。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墓旁筑草庐守丧,期满后仍然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父老见包拯如此尽孝,多次前来安慰劝勉。(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