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第80章 宰相的器度?(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宰相的器度?(3)(2 / 2)

坚持正确的政策,并非说一定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相反,凡属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审慎从事,对部属虚怀若谷,不怕丢面子,失威信。三国蜀汉原有众臣签署文件发表个人意见的制度,董和对诸葛亮对于某事的处理持不同意见,双方反复论难,至于往返十次之多。诸葛亮十分赞赏,下令表扬。杨顒批评诸葛亮终日忙于批复文札,有失宰相体统。杨顒死后,诸葛亮痛哭三天。

宰相有时是全局的要害,他为皇帝所依赖,为万众所注目,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发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万不可表现出惊慌失措,使人心惊动。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大举南侵,九十万大军压境,东晋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线统帅派人到都城向宰相谢安请示,谢安默然不应。后又派张玄来京探问消息,谢安却带他到东山的别墅下棋。谢安的棋艺原来不是张玄对手,但今天,张玄因心中忐忑不安,频频失手。棋下完后,谢安独自去山野散步,回来后才对前线的来人镇静指画。淝水一战,大破秦军,战报到京,谢安棋意正浓,随手将战报放在坐床上,毫无表情,照旧下棋。及至棋下完毕,送客归来,因心中已知前线胜利,不胜喜悦,以至于过门槛时不觉脚下屐齿之折。可知谢安内心不是不紧张,心情不是不激动,而是他理解自己的地位,努力有效地自我克制。史书上说谢安“矫情镇物”,就是这个道理。

北宋时期,辽、宋两国南北对峙。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协同皇帝耶律隆绪率大军二十万南侵,占领黄河北部若干城镇,大军直指澶州(今河南濮阳)。澶州跨黄河两岸,有南北两城,中间造舟为桥,是南北交通咽喉,一旦澶州失守,敌人跨过黄河,便是平原旷野,无险可守,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便暴露在敌军面前。一日之内,宰相寇准一连接到五次急报却扣压不发,谈笑自如。次日,诸大臣向皇帝赵恒报告,赵恒大惊失色,询问寇准。寇准指陈形势,和另一宰相毕士安一起主张坚决抵抗契丹,并动员皇上御驾亲征以示决心。不久,契丹围瀛州(今河北河间),又直犯贝州(今河北南宫)、魏州(河北大名)等重要州城,宋朝廷惊慌万状。副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立即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另一副相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往成都。这都是逃跑的姿态,赵恒动摇不定。按当时形势,宋朝大军并未损伤,黄河以北的许多城镇仍在宋军的坚守之中,一旦皇帝首先逃窜,则敌军气势更旺,各路宋军则会不战自溃,北方城镇势将相继沦陷,宋朝廷也将前途莫测。寇准认为,主张迁都的人应该斩首,大敌当前,皇帝南逃,定会使军心涣散、民心崩溃,敌人乘势深入,大局将一发不可收拾。赵恒无奈,只好随军北上。行至澶州南城,赵恒又动摇了,他对寇准说:“南巡如何?”寇准说:“群臣怯懦无知,敌骑迫在眼前,四方人心不稳,时至今日,陛下只可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陛下如果不信,可问护驾将军高琼。”高琼在庭下高呼:“寇准说得对!”寇准乘机说道:“机不可失,立刻起驾!”高琼指挥轿夫立即起驾北进,渡过黄河,驾御北城城楼。宋军见皇帝亲临前线,欢呼雀跃,士气大振。赵恒回入行宫,一切委托寇准处置。赵恒派人到城楼查看动静,见寇准正在城上和人饮博,欢笑自如。辽军本来就虚张声势,大军压境,企图逼迫宋朝投降,不料攻城主帅萧挞览中箭身亡,宋军又摆开决战架势,如意算盘落空,加上后方还有许多城镇为宋朝坚守,契丹权衡再三,同意媾和。赵恒急于妥协,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曹利用临行前,向赵恒打探和谈条件底线,赵恒答允每年送银绢可至百万。寇准临时召见曹利用,对他说:“皇上虽答应百万,但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你的脑袋。”双方谈判,最终敲定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和好,称兄道弟。曹利用归来,宦官向赵恒传达成三百万,赵恒听罢,大为吃惊,继而又说:“事情了断,三百万也罢!”后来又听说是三十万,大喜过望,对曹利用大加赏赐,群臣歌舞华宴,赋诗相庆,此事就此“了断”了。由此,我们看出在某种条件下,由于某种机缘,一个有为的宰相,可以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宰相的优劣往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好的宰相,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甚至可以“扭转乾坤”。坏的宰相可以导致国家衰败,社会动乱。一篇《长恨歌》,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悔恨。实际上,李隆基悔恨的不是杀了杨贵妃,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晚年“托付失人”。一个李林甫,一个杨国忠,弄得朝廷奸佞满朝,正人在野,诱使李隆基一步步陷入错误的深渊,终于使一个强盛无比的帝国急剧衰落下来。李林甫、杨国忠便是无数佞臣宰相的标本。

宰相是治理封建国家的中枢,是调节皇帝与臣僚、臣僚与臣僚之间的杠杆,所谓“宰相器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适应治国的需要而形成的,它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阶级烙印。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