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第95章 东晋宰相谢安睁大眼睛洞察周围变化?(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 东晋宰相谢安睁大眼睛洞察周围变化?(1)(2 / 2)

次年二月,桓温率军入朝,孝武帝命令谢安和王坦之去新亭迎接桓温。当时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内人心骚动,议论纷纷,都说桓温要诛杀谢安和王坦之,再夺取晋朝的江山。事实上也是如此,桓温事先在新亭周围埋伏了武士,只等谢、王二人一到,听桓温号令行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举。”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谢安让文武百官随同出迎。

到了新亭,官员们看到桓温兵威浩大,吓得呆若木鸡。谢安和王坦之留下百官在外面,然后去见桓温。王坦之看到桓温,吓得后背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护板也拿倒了,谢安却是神态自若。入座后,谢安平静的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行事有道,用士兵守卫四方,您为什么在墙壁后面藏人呢?”桓温见谢安神态自若,心里先有了几分忌惮,听谢安这么说,十分尴尬,连忙说:“恐怕发生突然事件,不得已才这样。”立刻让人撤掉了后面的武士,与谢安笑语,化干戈为玉帛了。

桓温没有在新亭达到目的,不会善罢甘休。谋士郗超建议桓温杀掉朝中的大臣,商议完毕,郗超没有走,就在桓温的帐中休息。第二天一早,桓温叫来了谢安和王坦之,把要杀的人的名单给他们看,王坦之据理力争,谢安沉默不语。这时候,风把帐幕吹开了,谢安看见了里面的郗超,就笑着说:“郗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桓温哈哈大笑,也不再提杀人的事情了。

桓温在京师停留了14天,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不小心染上了风寒,就返回姑苏养病。回去后,桓温的弟弟桓冲问他,万一他去世,自己该如何对待谢安和王坦之。桓温考虑了很久,对桓冲说:“他们不是你能控制的。”这就很明白的说明了谢安、王坦之为当时的人们所拥护,桓温不敢贸然下手。这年七月,桓温病重,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上书要求朝廷为他加九锡。所谓的九锡即是古代帝王赐给位高权重的大臣的九种器物,当年曹操就曾经加过九锡。谢安和王坦之知道桓温的用意在于为桓氏家族代替晋朝埋下伏笔,自然不能答应。但是迫于桓温的兵权,又不得不同意。谢安和王坦之知道桓温病重,想了一个尽量拖延时间的好办法。桓温再三催促,谢安才让吏部侍郎袁宏起草诏书。袁宏才思敏捷,史书说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袁宏写好了诏书,拿给谢安过目,谢安说:“这样的文字怎么能行呢?”让他拿回去修改。袁宏没有理解谢安的意思,很快就改好了,谢安看了,又挑了些毛病,让袁宏再改。这回袁宏明白了,他拖拖拉拉改了一个月还没有改完。桓温已经一命呜呼了,到死也没有拿到九锡。

谢安与桓温的这场斗争是东晋王朝创立以来内部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桓温当时不但声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权,东晋王朝完全受到桓温的控制。论军事,无论如何也不是桓温的对手。谢安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知道硬碰硬不行,但也不能轻易让他得到东晋江山。而谢安惟一可以使用的就是王、谢家族的声望。东晋一代都是主弱臣强,几个大家族轮流把持朝政,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桓温虽然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政治上却落了下风。桓温不在京师,无法把握中枢,这就使他连简文帝要把江山让给他的好机会都无法把握。谢安充分利用这一点,坚决不给桓温任何借口。桓温的计划落空了以后,兴师问罪。谢安从容不迫的化解了一场危机,他的大智大勇固然让人佩服,但谢安对形势已经做了精辟的分析。谢安料定虽然桓温兵强马壮,但是在这样一个重门第、尚人物的大环境下,桓温慑于舆论和王、谢门阀的压力,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桓温出身卑微,与王、谢等家族无法相比,这也会加重他的自卑感。而且桓温对形势也有自己的考虑,谢安认为桓温一定会想到如果他杀了王谢两大家族,自立为帝的话,那么就算他能站住一时,但东晋内部一定会发生动乱,北方正在兴起的前秦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夺取晋朝江山,基于以上这些判断,谢安才敢从容去见桓温,靠自己的力量扭转了乾坤。这也是政治势力对军事势力的一次显著的胜利,王谢家族单凭政治声望和政治手段,竟然逼迫得桓温无所作为,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谢安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超群的智慧。当大家奉命去见桓温时,无异于去赴“鸿门宴”。在阻止了桓温篡位的阴谋时表现英勇的王坦之面对刀枪,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竟然吓得手足无措,而谢安的镇静和才智给了他,也给了东晋王朝一线生机。原来谢安和王坦之齐名,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谢安比王坦之高明了许多。后来桓温想用杀戮的手段敲山震虎,谢安知道不能硬碰硬,于是和王坦之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终于让老谋深算的桓温无计可施,保住了百官的性命,避免了一场大屠杀。而在对待桓温要求加九锡这件事上,谢安更是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桓温的居心被他一眼识破,而他的对策也出乎意料,用软绵绵的“拖”的方法竟活活拖死了“金戈铁马、气吞当世”的桓温桓宣武。谢安的心计之深实在令人佩服。现在我们想一下那位“倚马千言”的大才子袁宏,改着自己改过十几遍的诏书的时候,恐怕心里也在偷偷发笑。谢安在东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临危不乱,仅凭一己之力,就击败了拥有数十万兵马的桓温,挽救了东晋王朝。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推崇,以至于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因为谢安的声望日渐提高,竟不得不自请镇守外郡,谢安得以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能,出谋划策,为东晋王朝鞠躬尽瘁。谢安的大智慧在这场不见刀光的凶险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办成几件难办的事

许多事情往往都头绪繁多,纷繁复杂。谢安在外有前秦军队来犯,内有桓冲伺机夺权之际,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少胜多,一战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既解除了外部威胁,也震慑了朝中的对手,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桓温虽然死了,但他的弟弟桓豁都督荆、扬、雍、交、广五州的军事,弟弟桓冲都督扬、豫、江三州的军事,一侄子桓石秀担任江州刺史。实际上,桓冲已经取代了桓温的位置,好在桓冲没有桓温那样的野心,不想篡夺晋室江山。在这种形势下,谢安为了压制桓冲,不让桓氏太专权,特地请出了崇德太后临朝听政。

崇德太后是孝武帝的嫂子,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因此,王彪之坚决反对。王彪文说自古可以让母后临朝,不能让皇嫂摄政。谢安没有同意,他明白主要问题是桓冲和东晋政权之间的斗争。如果不请出太后的话,小皇帝年少,才十岁,必须有一个资历深厚、权力极大的大臣出来辅佐,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除了桓冲,没有其他人选。谢安和王坦之好不容易才把桓温这个大麻烦解决掉,再来一个桓冲,岂不是前功尽弃。谢安心想:先不管太后临朝的事是不是合时宜,先把局势稳定下来再说。王彪之食古不化,没有体会到谢安的良苦用心,谢安也没有听他的。果然请出太后之后,谢安专心理政,用宽松的手段缓和同桓氏家族的矛盾,桓冲也很谦让,把当时的战略重镇扬州让给了谢安,这一做法虽然未必出于他的本意,但是也反映了谢安苦心调节各方面关系的成果。

谢安和桓冲之间虽然相安无事,但是为了家族的利益,桓冲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前秦占据的襄阳,企图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前秦王苻坚派兵还击,桓冲败走。这年七月,苻坚下令发兵87万进攻东晋,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就此开始。

早在谢安当政以前,谢安就已经注意到了前秦的动静。当政以后,请出太后临朝,桓冲和谢安的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东晋王朝和前秦的矛盾成为谢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他为此做了各方面的准备。(未完待续)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 安卓苹果均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