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第97章 东晋宰相谢安睁大眼睛洞察周围变化?(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7章 东晋宰相谢安睁大眼睛洞察周围变化?(3)(1 / 2)

 淝水之战后,立下首功的谢安声望如日中天,孝武帝封他为太保。谢安并没有因为自己做了大官就骄傲起来,依然像以前那样专心处理朝政,同时他还注意各方面的关系。桓冲曾经在淝水之战时请求让自己妻子的叔叔做江州刺史,而谢安打算用谢輶,引起了桓冲的不满。淝水之战胜利,桓冲羞愤而亡,战略重地荆州和江州缺少守将,谢玄因为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朝野上下都认为这个位置非他莫属。谢安却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桓冲虽然死了,但是桓石民和桓石虔还各有重兵,西中郎将桓伊还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自己任用谢玄固然是众望所归,但却未免让桓氏家族议论。于是,谢安任用桓石民守荆州,桓伊守中流,桓石虔守豫州,平息了桓氏的不满。

谢安击败前秦,分析形势认为北方分崩离析,正是光复神州的大好机会,于是上表请求北伐中原。借着淝水之战的声威,晋军一鼓作气收复了梁州、益州、襄阳。东晋朝廷也认为形势大好,就命谢安都督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并、幽、宁、益、雍、梁十五个州的军事,总管北伐。谢玄在谢安的支持下,连克彭城、琅琊、又攻克了冀州、滑台、黎阳等地,整个战局向着有利于东晋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东晋朝廷内部发生了动乱。

自古云:功高震主。谢安声望日隆,引起了当朝孝武帝的猜忌。早在淝水之战前几个月,正当秦晋双方剑拔弩张、朝廷上下齐心抗秦的时候,孝武帝突然任命才20岁的无能之辈司马道子为尚书事,谢安也是录尚书事,任命这么一个家伙分明就是要分谢安的权。谢安考虑当时的局势,没有反对。那么司马道子这个家伙是什么人呢?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亲弟弟,这个人虽然出身宫廷,却是目光短浅,毫无本领,在整个淝水之战中一点战功都没有,就是一个绣花枕头。但是,司马道子仗着是皇帝的弟弟,在淝水之战后处处排挤谢安。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公开化、尖锐化了。谢安北伐胜利在望,司马道子这个小人怕谢安北伐成功,就在孝武帝面前说谢安的坏话。孝武帝也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只想着自己偏安一隅,听了弟弟的话,连忙把谢安叫回来,又以打过败仗为理由把谢玄手下的第一大将刘牢之召回,陆续撤出了黄河以北的军队,洛阳等地又相继沦陷。谢安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也只好徒唤奈何。

谢氏家族名望上升,原本显赫的王氏家族心存不甘,前文说的王坦之是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谢安看中他的人品,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王国宝。这个王国宝却是个阴险的小人,谢安看清了他的面目后,只给了他一个小官,王国宝心怀不满。王国宝的妹妹是司马道子的妃子,借着这层关系,王国宝经常在司马道子面前说谢安的坏话。司马道子又把这些话转告给了孝武帝,再加上朝廷上有一些人也在孝武帝耳边说谢安的不是,孝武帝信以为真,对谢安越来越疏远。

谢安为国家立有大功,司马道子和王国宝如此诋毁他,连孝武帝也猜忌谢安,引起了许多正直大臣的不满,很多人为谢安鸣不平,桓温的侄子桓伊就是其中的一个。桓伊善于吹笛,为江左第一,同时也是将才,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孝武帝听说桓伊笛子吹的好,就召他来演奏,当时谢安也在座。桓伊吹完一曲后,放下笛子,又请求弹筝,孝武帝答应了。桓伊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歌词的大意是说:当君主不容易,做臣子更难,忠信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反而遭到了皇帝的猜疑。当年周公辅佐幼主周成王,管叔和蔡叔反而散布流言诋毁他,后来周成王才知道周公的忠诚。这里桓伊把谢安比作辅佐周成王的周公,而把司马道子等小人斥为和管叔和蔡叔一样的败国之臣,也有讽刺孝武帝的意思。谢安听完,感慨万千,他离开座位,摸着桓伊的胡子说:“使君竟有这样的言语啊!”孝武帝羞愧不已。

羞愧归羞愧,孝武帝这个昏君转眼就把桓伊说的话忘了,在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的双重排挤下,谢安不想在朝中呆下去了,他决心交出大权,离开京城。正赶上前秦国内内乱,苻坚来求救,谢安自请领兵去镇守新城,筹划如何救苻坚,孝武帝巴不得谢安快走,立刻批准。谢安离开时,孝武帝为了表示尊重,特意出城为谢安送行,但是两个人的心里都明白,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镇守新城只是谢安的借口,他只想远离京城的是非之地。到了新城不久,谢安染病在床,回建康疗养,于太元十年病逝。谢安死后,东晋朝廷按照安葬大司马桓温的样子安葬了他,后来为了追念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功劳,追封他为庐陵郡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