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基见鬼魂不回应他,以为鬼魂被自己顶回去了,有些得意地说:“怎么,你不是挺能说的吗?怎么不说话了?”
“李鸿基,就拿你们村来说,出了几个艾举人这样的读书人?”
“出几个跟额有什么关系,又不吃额家里的饭!”
“没关系!你有没有发现,艾举人中举之后,你们村里的土地是不是有好多都成了他家的土地,这些土地怎么就成了艾举人的土地?”
这些土地怎么成了艾地主的土地,这一点上李鸿基还是知道的,可以说这些民间的一个潜规则,举人有免税的额度,这个额度一般情况下只要给胥吏送点银子,县衙对举人有多少土地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百姓讲自家的土地投献给举人,举人可以托庇百姓不用缴纳赋税,只需把本来是交给朝廷的税收交给举人,按理说交给朝廷与交给举人都一样,为何百姓还要选择交给举人呢?
这就是大明这种奇葩的税收制度让底下的官吏钻了空子,大明向百姓征收的可不止朝廷规定的赋税,还要缴纳各种的摊派,这些摊派要比正税多出一倍不止。
尤其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之后,朝廷征税不收实物只征收银子,老百姓手中哪里有银子,只能在交税的时候将粮食低价卖给粮商,换取银子交税。
交税的时候,官府竟然会想出一个叫做火耗的东西,意思是官府在百姓手里征收的是散碎的银子,上交国库的时候,需要将这些散碎的银子融化之后铸成标准的银锭。
融银就需要木炭,而且每次重铸都会有一定的损耗,这些木炭与损耗加在一起就是火耗,老百姓为了交税首先被黑心的商人盘剥了一遍,又被官府就用这一条从百姓手中至少多盘剥一倍以上的赋税。
可以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既为大明续了命,同时也埋下了大明灭亡的隐患,老百姓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家的土地挂靠在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就是为了少一点盘剥。
大明的基石、正人君子的读书人就这样堂而皇之的侵占着原本属于大明朝廷的赋税,把本就越来越少的自耕农逼向破产,进一步加剧大明的财政危机。
李鸿基能够看到的是老百姓为了逃避官府的苛捐杂税将土地托庇给读书人,却看不到大明深层次的危机,在他看来大明之所以会走到今天,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所导致。
只要将这些贪官污吏全部除掉,大明很快就能恢复太平盛世,却根本就不明白,大明最深层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是制度问题。
如果不解决制度问题,就算是推翻大明,也不过是换一个人当皇帝,与大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历史局限性。
李鸿基现在还是小农思想,想要改变思想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跟他讲太深刻的东西,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果然李鸿基并未在土地这个问题上纠缠,有些不耐烦地询问鬼魂下一步该怎么办。
“不管你想干什么,首先要把你做过的事处理干净,不要连累其他人,村子里你李家不是你一个人,你是否应该与李过有所交待,你们年龄相仿,名为叔侄,实为兄弟一般。”
“你说滴对,额确实要跟过儿交待一番,不能牵累了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