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我不是流寇>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1 / 2)

 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寨的李过脑子里从来就没有想过,造反以后要干什么,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既然活不下去了,那就不如造反还能吃一口饱饭,就算是死了也能当个饱死鬼。

李鸿基却非常清楚,没有纲领的农民起义,到最后都会成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想成为那个站在巅峰上的人,绝对不愿意成为那个别人的垫脚石,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李过现在不懂这些,可以慢慢学习,在实践中慢慢就会明白。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他李鸿基现在脑子里这些东西,换做几个时辰之前他也不会明白。

叔侄二人在洞穴中轮番警戒睡到天色微微发白,便收拾停当开始赶路。李鸿基背着命案,大路肯定是不敢走的,至少走出米脂县之前,大路绝对不能走。

连续几天二人都是靠着带着的驴肉充饥,渴了就抓一把路边的积雪,都是苦命人也不在乎积雪到底干不干净。

直到三天后走出了米脂县境,进入葭州境内,叔侄二人才将提着的心放下一些,这时候身上携带的驴肉也已经全部吃完,若是再不接近百姓人家,叔侄二人连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

为了能够活下去,叔侄二人不得不冒险接近村寨,陕北连年干旱,只有靠近河流能够得到灌溉的土地还能有一点儿收成,大部分汉旱地基本上已经颗粒无收。

走在熟悉的沟峁山梁上,叔侄二人发现了一个村寨,走进村寨才发现村寨已经是杳无人烟。人去了哪里?无非是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当流民,乞讨求活,还有一个选择就是造反,砸开大户人家的粮仓,死中求活。

二人拆开一座用石块土坯封堵住门口的窑洞,在里面搜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粒粮食,倒是在隐藏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把木柄铁头的䦆头,这应该是这家人的农具,没舍得拿出去变卖,打算返回家乡之后继续使用。叔侄二人没有动主人的农具,这个农具也许就是这家人回家的念想。

又在破败的村寨中接连翻找了几座窑洞,也没有找到一粒粮食,李过叹了口气说道:“小叔!看来今天是吃不上饭了,早知道那些驴肉就该省着点儿吃了。”

李鸿基苦笑道:“省的了一顿,能省的了一辈子吗?若是不能解决陕北的干旱,这样的村寨只会越来越多。”

“小叔!你说这世道是怎么了,怎么就这么旱呢,难道老天觉得大明人太多了,要饿死一大半吗?”

“咱们陕北历来就是干旱少雨,只不过以前没有如今旱的这么严重,如今的陕北也确实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就算没有这百年难遇的大旱,陕北各地也是勉强求活。”

“那我们就只能等死吗?”

李鸿基摇了摇头,看着窑洞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沉声说道:“人口从古至今都是财富,而不是累赘,关键是会不会用,很显然我们的朝廷根本不会利用人口。

放着如此庞大的国力,却被东北边陲一群鞑子压着打,人口的调配使用是一门学问,当年汉高祖定鼎天下,排定功劳萧何排在第一,大明太祖立国也是将李善长定为首功。

这不是巧合,二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组织百姓,发展生产,为前方的作战提供粮食和兵员。注意这里的生产可不单单是生产粮食,还是增加人口。

善于组织百姓者,既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钱粮,还能保证百姓衣食无忧,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拥护他们,支持他们在前方的作战。

立国者都能明白的道理,可是后代君主却一代不如一代,只知道一味的盘剥,百姓连活着都已经费力,哪里还有余力为国贡献。”

“这些立国的皇帝怎么不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人?”

“传授了也没有用,立国的皇帝们一般都是经历枪林箭雨才打下的江山,他们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而后世的子孙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儿民间的经验,不然也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混账话。

一个连皇宫都没有出过的人,他做出的结论能有多正确,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就拿大明来说,朱八八为了让他的子孙永享富贵,规定了皇帝儿子封亲王,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

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世袭罔替,由朝廷奉养;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老朱家随便生娃,都由朝廷养着。若是只管三顿饭也就罢了。你可知道亲王一年俸禄有多少?郡王俸禄有多少,从大明立国到现在朱家生了多少子孙?这些皇家子孙每年要消耗多少民脂民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