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寻宝笔记之大运河篇> 第五章 宝船的秘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宝船的秘密(1 / 2)

 众人来到舱内,此刻船顺着一股水流前行,不摇橹,速度也不慢,众人挤在一个舱里有些有些拥挤,程欢招呼众人坐下,然后说:“是时候告诉你们我们此行的目的了,我们这次是要在运河里捞一艘船,当年的郑和宝船!”

众人面面相觑,都没听说过,河妖问道:“这……是……什么船,郑和……是……是……是谁?”程欢知道几人的学识有限,就细细解释。

“郑和是回族,本来姓马,明朝皇帝朱棣赐他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是燕王朱棣的侍从,很有智略,还能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永乐年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后来宣德年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结果有去无回,死在了途中。”

“郑和出海乘坐的船称为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是郑和船队里最大的。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老船头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插嘴问道:“这么大的海船,怎么能沉在运河里,太大了,这根本不可能!”

程欢笑笑:“你接着听我说完就明白了。这郑和宝船的造船工艺很厉害,除了明朝别人都造不出来,就是现在也根本造不出这样的船,所以造船的图纸就一直皇家时代保存,成了宝船的秘密。到了成化年间,当时的皇帝心血来潮,就想仿效先祖,也造这么一直船队,派出去宣扬明朝国威,开展海外贸易,搜罗国外的奇珍异宝,当时的大臣刘大夏担心此事劳民伤财,况且当时明朝国力也已大不如前,就苦劝皇帝断了这个念头,成化皇帝却一直犹犹豫豫,刘大夏心一横,直接搜罗出那宝船图纸,一焚了之,这下皇帝想造也造不成了,刘大夏也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说他影响了明时的海外贸易,断送了通商的大好机会。其实郑和下西洋并未给明朝带来什么贸易财富,当时的异帮小国送上几只长颈鹿、孔雀、贝壳,再随着郑和宝船来明朝纳贡称臣就能换得大量的真金白银,那明朝都自视为中原王朝,宁与外邦不予家奴,哪怕国内民众劳苦,也挤了银子赏那番邦,反而弄得国力空虚,何况郑和真正下西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那水灵年纪小好奇心大就问程欢:“程姐姐,那建文帝是谁,怎么丢了?”

程欢叫老船头大哥,她叫程欢姐姐,辈分乱了,也就各叫各的,程欢摸了摸她头说:“建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叫朱允文,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他,朱允文当了皇帝后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算是个好皇帝,可他的削藩政策触动了叔叔们的利益,他的四叔朱棣又早有当皇帝的野心,而且他足智多谋,心狠手辣,手下又兵强马壮,就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后来他打下了南京,霸占了皇宫,还把首都搬到了北京,天子守国门,建文帝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皇位来的不正,民心还都归顺建文帝,他就一心要找到建文帝,斩草除根。后来有人说在海上一个小国见过建文帝模样的人,他就授意郑和驾船出海寻找,对外却不敢公开,只说是宣扬国威,拓展贸易——扯的有点远了,还说这宝船的图吧,那图被烧了后,以后就再也造不出这么大的船了,民间也流传着宝船图纸的副本,结果后来发现都是伪造,这次江洪涛帮着日本人搜罗古董,在搜到的一本古籍《丰闲雅集》上日本人发现记载了当年郑和船队曾在海上捞到过一根万年乌木。”

“万里航行,怕宝船有损坏,所以船上一直有造宝船的工匠随行,郑和就命他们按这宝船缩小比例,用这乌木也造了一艘宝船,所有物件一应俱全,一模一样,只是比例缩小了许多,说是这乌木宝船一人便可抱动,后来此物几经周折落在陪都南京一个大才子文寅正手中,文才子不但有才家中也有财,后来当世第一才子解缙编撰《永乐大典》,号召天下人才,文寅正与解缙乃是故交好友,解缙知他才识渊博就请他进京帮着编撰《永乐大典》,他便举家乘船迁往北京,哪知在运河中船沉,万贯家私和这乌木宝船都沉在运河水底了,他侥幸没死,就找人打捞,虽又捞回了很多财产,这乌木宝船,却怎么也没捞到,踪迹全无。无法只能做罢。我们这次就是要再捞这乌木宝船。”

李胜想了想说:“这记载可信吗?不会是假的吧?”

程欢摇摇头说道:“应该不会,那《丰闲雅集》就是这文寅正写的,他是当时的一代大儒,《永乐大典》的一部分都是他编撰的,应该不会乱写,而且日本人鉴定他写的船的细节与很多古籍记录的都能互相印证。”

李胜又说:“那书上有没有写他的船沉在何处?咱们也不能把这条河捞个遍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