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大丈夫> 第三百四十五章 花钱如流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五章 花钱如流水(2 / 2)

要知道这些士兵裁撤回家以后也要吃饭,也要养家活口,不能把他们打发回家就没事儿了,得给他们足够的安家银子,不然的话,这些士兵回家以后吃不上饭,不造反才怪了。

李景这次先期整顿的部队共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京师,京师要是不稳,李景就不敢放手去做别的事情,这个是必须要整顿的。

其次是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几个人的部队,李景把军政大权交给他们,要是不把部队掌控在手里,怎能放心用这些人?

尤其左良玉等将虽然隶属于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管辖,但是这些人手里的兵大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兵,说白了这些人都跟军阀差不多,如果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李景自然不会重用这些人,可要想让这些人乖乖听命,就得把他们的军队重新进行安排。

最后是驻守在宣大一带的边军。

李景要对蒙古各部作战,宣府大同就是前出的基地,需要在这里囤积大量的军用物资,不把这里的军队整顿好了,如何保障前方顺利作战?

从表面上看,这几支部队除了京城的禁军有十万余人,剩下两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先说洪承畴等人,这几个人用来围剿流寇的部队确实不多,几人加一起不过十万人,可是别忘了,配合他们作战的还有地方守各部队以及卫所部队,这些地方部队也归洪承畴等人管辖,加上这些人,那就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另外宣大一带的驻军也是如此,边军加上卫所部队也是接近十万余人。

最后统计下来,先期整顿的这些部队共有士兵近四十万人,当然,其中还是有不少水分的,大明的各级将领们岂有不吃空额的,李景的人又不能一个一个去数,何况就算去数,这些将领也有别的法子蒙混过关

对此,李景并没有跟这些将领们计较,陈年旧病,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这个道理李景还是知道的李景需要掌握的不是裁撤下来多少人,而是保留下来的那部分部队,留下来的部队李景是绝不容有一点水分的。

最后统计的结果是:京城禁军整顿裁撤下来七万多人,洪承畴等人裁撤了近十五万,宣大一带裁撤了七万余人。

算下来,一共裁撤了近三十万人,保留士兵十万左右。

一下子裁撤这么多人,虽然有一定的水分,但实际人数也有二十多万,尤其宣大一带的士兵和地方部队还有卫所士兵大多没有土地,光给安家银子还不够,还得给他们分发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没有可供分配的土地,就得给他们买。

总之,如论如何也得把这些人安置好了才行。

最后,仅安置那些退役的士兵就用去了六百余万两银子,罚没的那些银子一下子就缩水一半,这还没算给士兵们分发的用以暂时度日的粮食。

另外,李景先前还补发了一笔拖欠的饷银,实际上这时候罚没的银子己经所剩无几了。

但是留用的士兵也得发军饷,整顿之后,士兵的军馆比原来几乎翻了一倍,平均每人每月为二两银子,几个月下来李景己经花了近一百万两银子。

再加上驻扎在山海关和宁锦一带的边军也需要李景支付军饷,到这时,李景己经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其实李景原本打算把山海关以及关外的部队一起整顿,这支部队不是自己的嫡系,李景不可能允许如此重要的地方让不属于自己的部队驻守,只是考虑到银子不够这才罢手,只能等有钱了以后再整顿山海关的部队。

但是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实在太过紧张,如果不能马上想办法解决财政问题,大明随时随地都可能崩盘,哪里还有余钱整顿山海关的部队?

尤其曹文诏正以宣大为基地对北方的蒙古各部用兵,虽然曹文诏只动员了不到三万人的作战部队,但是只要是打仗,怎么可能不花钱?

好在李景的嫡系部队支付军饷主要用纸钞,稍稍能缓解一下李景的负担,但是这种情况决不能长久,因为一旦士兵知道李景腰包里没有足够的银子,那就是一场夭大的祸事。

李景现在正在为财政头疼,哪有功夫理会下面的官员上书?

其实李景也想过把原来大明所有的官员一锅端,就像史书中所说李自成进京那样大肆拷掠,那样做弄个几千万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那样做的话李景跟李自成何异?而且那根本也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正道。

内阁签押房内间,李景提着笔,看着眼前沈正送来的这几日在北直隶地区税收征收情况的报告,不禁微微皱了皱眉。

收起2楼2014-02-1019:37|

txt下载地址:

手机:

为了方便下次,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的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兰岚谢谢您的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