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的杭州城,并没有因朱允愤的心情而影响绿树生灿心忧…锦簇的美好景色。
老天爷似乎总是不尽人们的心意,变坏了脾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燥热,一会冷寒。恨不得叫花落尽,令草地铺满泥泞,将整个的美景撕碎,变成一个。浮躁而脏乱的世界。
所以西子湖上的游客明显地减少了,整个碧波荡缓的湖面上。冷落落地难见到几条游船。葛岭也寂静下来了,整个一个杭州美好的景色,就这么白白地给雨水辜负了。一夜风雨,破坏了朱允坟的心情,也没有了玩赏景色的兴致。
大明需要一个皇帝,的确的需要一个皇帝。
朱负坟初回大明时的雄心壮志已经被他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消磨的一干二净,还在做皇太孙期间。他充满了改变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说封建帝王制度的坏处,以及严重制约着历史的进程等等?
再加上所学的法律,他向往民主,想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想建立公民权通过选举产生官吏,想学习另一个时空中的西方一样,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总之,他想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回到大明以后的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梦想,他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近三十年的时间,大明依旧是所谓的封建社会?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他要活下去,就必须当上皇帝,但是当上皇帝之后呢?
他依旧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普及教育,他趁着大明人口还没有暴涨,利用皇帝的威严强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使文盲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减
比如说他开办运动会,倡导体育,现在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亚洲。比如说他展商业,鼓励海运,并开始激励落王们开始向海外殖民。另一个,时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地区渐渐都有了大汉民族的脚印,并且逐渐稳固下来。
但是朱允坡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改变什么。除了帖木儿组织的那次圣战后大明十余年的宁静,他还是没有改变什么。
大明依旧是大明,封建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人心还是人心,朱负坟却现时至今日他却有些控制不住的迹象。
这也是他此次来杭州的原因之一。
杨蝶说太子朱文本的事情。朱允坟早有听说,由于他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儒家在中原大地的统治地位。所以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将效忠对象转向了太子,人总是要死的,皇帝也会死的。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方孝孺则是最明显的一个人。
自己继承朱元璋的底蕴。挟击败靖难之役和帖木儿入侵的余威。又有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地的开疆拓土之功。这些人奈何不了自己,经过二十多年的统治,朱允坟的声望在朝野之间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没有人敢和他正面对抗。包括在西域拥兵一百余万的朱林,也不能和他对抗。
朱林在这十年中,已经彻底的将勒鞋、瓦刺灭亡,帖木儿汗国在哈里的执政下,也有朱林开始监国。他们正在蓄势进攻奥斯曼和拜占庭。尽管是这样,朱橡的势力已经远顶峰时的帖木儿,也不敢往东有所企图。更不要说那些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了。
方孝孺不敢和皇帝对抗。这是从自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在作祟。他效忠于大明皇帝,但却不一定认可皇帝本人的做法。在劝谏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的皇帝身上。
太子朱文举从小便是在方孝孺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见老师的次数甚至多于见父皇的次数。和老师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可能也是朱负坟做过的错事之一。
本来儿子去北平理政,朱允坟不想让方孝孺随行的,但是经不住朱文本的苦苦哀求,还有就是来自朱允烦长久的打算,考虑了很久,还是准了。因为在不知不觉之间,朱负波竟然将方孝孺打造成了一个权臣。
权臣不一定是奸臣,但权臣的势力已经不是朱允坟说杀就能杀掉的了。朱允坟想要避免这个问题时。方孝孺在朝野之间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顶点。经过主事内阁,经过辅佐太子,方孝孺以及他的学生已经遍及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方孝孺这十几年来是成功的。他采用中庸之道,他在政治上紧随皇帝以及太子,在生活上十分严谨,不拈花惹草,也不花天酒地。
就是在官场上。他也是对皇帝依而不赖。做得含而不露。所以在民间的声望很好,大家都说其是一个耿直的忠臣,朱允烦对他一点毛病也猜不出来,但是通过内厂的各种消息,朱允坟听到有很多关于方孝孺不好的传言。
前几日对于杨蝶的暗示,他并不是不知道所指的什么,而是他还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所以装作不解的模样,也不想给杨蝶留下可趁之机。
因为随着朱允坟四十余岁的年纪,朝野之间的明争暗斗又要开始了,现在分的很清楚,以杨杰等人为的激进派则是要选择杨蝶的儿子朱文宇做代言人,以方孝孺、杨士奇等人为的保守派企图通过太子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想到这里,朱允坟的头不由的就开始痛了起来,难道就摆脱不了这种恶性循环吗?一早起来的他。随意地着一袭黄绸圆领衫,跃着木屐,在曙光初照的庭院中漫步。仰天远望,远远的天边还重叠着层层灰云?灰云在诡诱地缓缓滚动,那是昨夜里风狂雨暴的残云吧?它似乎还挟着那种震撼天庭的余威。看着看着,朱允坟不由长叹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