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解释道:“万年地处渭河平原,周围土地肥沃,农业基础十分优越。秦时开凿了郑国渠,让栎阳北部两百余万亩土地得以灌溉。汉武帝年间,又开凿了全长200余里的白渠,可以灌溉良田4500余顷。近百年的开发,让这里成了关中重要的产粮基地。”
见刘备有些不以为然,李儒笑道:“《史记河渠书》有云‘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意思是说,郑国渠修成之后,便从泾河引用淤积混浊的河水,来灌溉两岸低洼的四万多顷盐碱之地,按照小亩算,这些土地的亩产量都达到了一钟,也就是六石四斗。”
刘备听后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普通土地按小亩算,能亩产一石八斗就不错了,亩产六四斗石,这是相同劳动力情况下三倍半的产量啊!这绝对是那种高产田,就是那种传说中‘亩产十石’的‘亩钟之田’!
当然,这种‘亩产十石’的说法是为了好听,按照一钟十石的小石来算的,也就是一小石折合六斗。
李儒见刘备的表情还是不对,知道他还没完全弄明白,于是接着说道:“1顷土地有50小亩,那么这些土地就算作二百二十二万五千小亩好了,那么就能年产1424万石粮食。按照一个正常的五口之家,可以耕种100小亩土地来算。就算给他们留足180石粮食来算…”
见刘备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李儒急忙解释道:“这些已经不少了,如果普通五口之家耕种100小亩土地,一年有180石的产量那绝对是丰收。等着他们缴纳完各种苛捐杂税,剩下90石就不错了。这些粮食都足够两户这样的人家使用了。”
解释完李儒继续给刘备算账:“这样的话,你每年还能得到1023多万石粮。然后,一个士兵不打仗的话,一年的俸禄是二十一石六斗。如此算来,只需要不到两万三千户百姓,也就是10万之民,耕种的粮食可以轻松供养47万大军。就如《汉书沟洫志》中的《郑白渠歌》所云:‘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怎么样,这万年县还算不错吧?”
何止不错啊?刘备下巴都要掉地上,眼珠子都快爆出来了!这时候他头脑中嗡嗡的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清楚了。
李儒见他这样,满意的点点头,这样的表情才对嘛!
过了好一阵子,刘备才缓过劲来,这时候他终于有些明白,为什么高祖给那里取名万年了。也终于明白,高祖是怎么凭借关中把项羽给生生的耗死了。在这个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这样高产的土地简直就是开挂!
虽然后世在化肥农药的作用下,随随便便都能种出这么多粮心护理的话还能达到这种产量的三倍有余。
但是在这个年代,这些按汉小亩计算的耕地拼凑在一块,也就约有428平方公里。在不到后世燕京三十八分之一大小的土地上,却能够产出养活如此多人口的粮食,这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这个奇迹在光武帝之后就被毁了,移民雒阳之后,整个左冯翊13个县,总共才14万人口,如今经过战乱,肯定又跑了一大批。哪有10万人来万年耕种?劳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不安稳的耕种环境,除了李儒这位家乡在左冯翊的博士,几乎所有人忘记了这块富得流油的天下膏腴之地。
李儒见刘备满脸写着得意,充满了遐想,不忘给他踩刹车:“当然,因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部分渠道可能会有些淤积,得组织民工加以整修才行。不过也耗费不了多大的民力,很快就能修整好。”
听他这么一说,刘备点点头,忽而又想起一事,问道:“万年附近的这些膏腴之地,应该都被豪强兼并了吧?”
李儒笑道:“光武皇帝中兴汉室的时候,关中豪族大多是跟他敌作对的,所以虽然自光武帝是和地方豪强共天下,但对关中这一带的豪族,却一直在不停的打压。历代皇帝都重用南阳、颍川、汝南的豪族为官吏,很少让关中豪族掺入到权力核心。如今整个关中,除了扶风茂陵窦氏、马氏、耿氏,弘农华阴杨氏,京兆尹杜陵冯氏,其他地方还真没有像样的豪门巨室。左冯翊经常受羌人冲击,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豪门。”
说完这些李儒顿了顿,看着刘备的脸色说道:“况且,谎报自己的土地亩数,用来逃避赋税,这都是那些大户的惯用手段。那些人欺压百姓、插手吏治不说,恐怕连反贼、叛军都和他们有勾连。不然为何在连番动乱之下,他们却依旧能安然无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