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孙亮的逆袭> 150襄阳的新政与谍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0襄阳的新政与谍影(1 / 2)

 按孙亮本意,只是在襄阳看看就回师襄阳的,却被一时意起提出的一个土地政策拖住了行程,在襄阳一呆就是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里,陆抗、丁温等人把精力都放到了近卫师编练了人对周边的扩张上,政务全交给孙亮与全纪等人去折腾。这一个月内,孙亮以太守府的名义组织了一场官吏招聘考试,通过实务考试,招收了一批太守府属员。襄阳新设监察部取代了原来州、郡刺史,监察全郡官员履职情况,形成官员任职情况,一份通报太守府,一份直接呈递朝廷,并可接受百姓人等对官员检举;郡丞掌控郡兵,负责郡内平叛、捕盗事宜,受太守统辖,但仍有一定独立性;太守府作为一群最高行政机构,下设秘书处、吏曹、户曹、刑曹、法曹、工商曹、农曹、学曹七曹,每曹有主事一人,一般行走、书记数人。

秘书处主要是佐理太守的幕僚机构,辅佐太守处理各种政事,及制定各种文书、诏令及档案管事。吏曹负责官员招选、分配、考核事宜,户曹负责户籍登记、变更及田籍登记、废止及田赋征收及钱粮收支、仓储事宜,刑曹负责一般的捕盗、治安、救火事宜;工商曹负责工商作坊的登记、管理及商业纠纷的调停及商锐征收;农曹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水利建设、屯垦管理等涉农事务;法曹负责一般案件的审理;学曹负责各学校的管理及招考事宜。

由建业各小学和建业大学抽调出的老师和管理人员也随着四海钱庄来到襄阳,在襄阳、樊城等成立了多所小学和中学。小学、中学一律免费入学,免费食宿,但只向学习成绩优异和贫困提供奖学金,不再普遍性的发放津贴。在陆抗等人坚持下,一个小型的襄阳大学也正在建设中,襄阳大学依然如建业大学一般,主要是培训行政人员,一些预备转入地方的近卫军和襄阳招考优异学子将成为首批学员。在这里,他们将学习各种法令制度,为以后的行政打好基础。

随着小学、中学的建成,孙亮让太守府学曹下达了第一份义务教育令。强令襄阳、樊城两城内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全部入学,并随着小学建设,逐渐推广襄阳郡全境。

在全尚、洛宏的主持下,四海商铺、四海钱庄及一些工坊也派人前来,在襄阳城建设分枝,成为了襄阳工商曹首批登记的工商户。水泥坊、煤炭作坊仍在进行选址建设,成衣坊、印刷坊就已经运转了起来。

朝廷以丞相府令形式正式颁布了《商法》,孙亮让印刷厂连夜印刷,并与各太守府新颁布的各种律令一起送至城中各处张贴。

襄阳城的百姓也安定了下来,商坊开张营业,百姓为食奔忙,由于取消了关税,遏制了驻军、官府的各种随意盘剥,襄阳也终于展现了他通衢之地的魅力,各地商人纷至沓来。由于大量近卫军的消费引动,及学校、工坊建设拉动,襄阳比之战前更为繁荣。

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世家大族,新的田赋征收法,直接就是冲着世家大族来的。为了规避田赋的收取,许多中小家族在户籍重整时纷纷分拆成若干小家庭。有些大家族则采取各种手段抵触太守府的清田核产,甚至刺杀清丈人员,聚众反抗,但在孙亮的严令下,各地驻军紧急出动,严厉镇压。一些首恶、主要分子被诛杀,头悬城门口,家族主要成员被发配交州。清丈田亩,重整田籍、户籍、按户授田工作在近卫军的刀枪下得以顺利推行,也得到了大部底层百姓的欢迎与拥护。对襄阳新政满怀怨言的世家豪族子弟和部分儒士则向北逃入曹魏领地,准备前往洛阳,诉说孙吴的暴政,乞求曹魏出兵报复。

对这些人,孙亮是听之令之,并通令边关守兵不必阻止,任由他们前去。各地守军,除严防敌人刺探军情,禁止窥探军事机密外,对曹魏、西蜀的人员往来并不禁止。

襄阳城的一处茶楼,因价格公道,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喜欢在些驻足歇脚,饮茶吃饭打尖,并顺带探听着对自己用的的消息。。

茶楼大堂的一角,被掌握辟成了一个公文张贴存放处,太守府下的各种律令都放在此处供客人借阅。还有两个年青人,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为有需要的宾客解决相关条文。

“掌柜的,煮几碗面来,多加些肉。吃好了要赶路。”几个腰悬短刀,肩搭布袋的客商走了进来。店中客人不多,一个人随意把肩上钱袋往一张空桌上一放,坐了下来。

“好咧,煮面四碗,多加羊肉。”小二一边高叫着,一边拿着抹布走过来擦拭桌子。

“谢谢你,我们自己来。”看着桌上的钱袋,坐下一人阻止道。

“呵呵。客人们是从北面来?要到哪里去?”伙计笑道。

“哦,吃个饭也要订记吗?”一个警觉地道。

“客人误会了。如今襄阳,除住宿需订记外,不论何处来都不查身份,也不禁出入。”伙计笑道。

“哦。”一个年级稍长的中年人从衣礼袖中取出几个大钱,往伙计手上一塞,道:“赏你啦,拿去喝茶吧。”

“谢爷赏赐。”伙计躬着腰,笑容满面道。

“那边是做什么的?”中年人指着大厅一边正襟危坐的两个少年问道。

“哦,他们是政策宣传员。”

“政策宣传员?”

“哦,他们都是中学学生,受学校委派,到酒店为民众解说大吴朝廷律令的。客官们请看,那边还张贴了不少太守府律令,以供人借阅,有不识字的或对法令条文不解的,可向政策宣传员咨询。”

“这,叫学生出入酒楼饭馆,不耽误了学生学业吗?”一个客人奇道。

“客人们是从北地过来的吧。现在这襄阳之地变了许多。”见店中客人不多,伙计也不走开,热情地介绍起来。

“哦,还要请教。”

“请教犯不上。那这都有条令,还有宣传员解说。我也是听得多了,知道一些。”伙计谦恭道:“自大吴攻克襄阳一带后,太守府在襄樊两城兴办了小学、中学。太守府明令,所有襄阳百姓未成年子女必须入学,或则在追究父母责任,惹上官司。”

“天下哪有强制入学的道理,上学凭人自愿,若家廷不宽裕,那不是逼人去死吗。”座中一人愤愤道。

“老三,慎言!”中年人喝道。

“呵呵,客官们就有所不知了,这小学、中学都是免费的。学校入学不用交什么费用,还能免费食宿,书籍、笔墨纸砚等文具和衣服也有发放。品学兼优学生和家境贫寒之家,还能获得奖学金或生活津贴。除了半大孩子不能在家里做事外,并不耗费什么。”伙计笑道。

“免费就读,提供食宿?这天下哪有如此的学校?”

“呵呵,正是如此。故此城中百姓稍有抵触,但都让孩子们去了。只是这些学校,不仅教授学生们读书识字,还隔三岔五让学生出来搞什么实践。平时到街上扫扫街,为贫苦人家搞搞卫生,或入城守府抄抄法令,或入伤病营帮忙照顾伤员,各种事情都有。那边两个学生,就是中学的,派到酒楼实践,为百姓讲解法令知识的。”

“哦。”中年人点了点头。

“这,他yeye的,天下还真有这种好事,我家几个小子天天在家中胡闹,如果那边也有这种学校多好,多认识字,以后也不必象他们耶耶一样辛苦的闯南走北。”座中一人愤愤道。

这时,店内高叫面好了,伙计告一声罪,去端面条了。

“老大,你看,上面要我们打探消息,我看不用走了,这店中就能搞到不少?”座中一人笑道。

“嘘,不要脑袋啦!不分场合胡咧咧。我们这次目的,是要搞清楚近卫军中那种轰天雷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怕不容易啊。”在座一人叹道。

“这自然不容易,慢慢来吧。这次按计划,你们两人潜伏在襄阳城。”中年人轻轻道。

这时,伙计把面条端了上来,道:“各位客官,面来了,请慢用。”摆放了面条就欲离开。

“且慢,伙计。”中年人叫道,“伙计,我们都是北地来的客商,想采购些货品贩到北边去,不知何处有好货色?”

“哦,尊客们是经营什么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