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1 / 2)

 上面所勾勒茶业和茶叶文化的面貌,由于古籍中对茶的记述实在太少,所以,笔者主观的成分很多,只能说是一家之言。还要承认,就是我把这些不多的资料尽可能把他们联系起来,但对于这时茶叶生产、制造、贸易乃至饮用的情况,仍是没有叙说清楚。这种情况,从南北朝以前历隋一直到初唐,都没有多大改变。黄河流域在西晋以后,就不断有饮茶的可靠记载,但是,实质上至唐朝初期,我国北方“仍不多饮”,饮茶和茶的贸易仍不普及。

唐朝,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在唐一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现茶学;茶始收税,才建立茶政;茶始销边,才开始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一句话,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因此,本节在着重介绍唐代茶业发展的同时,对茶文化的某些建设、发展,也附带作些剖析。

(一)茶禅的相互吸收和促进我国茶业为什么到唐代一下就兴盛起来呢?学术界有不少分析,如台湾朱重圣先生就归结为这样几个原因:①交通发达,运销便捷;②陆羽《茶经》,直接鼓吹;③僧道生活,间接刺激①。这也代表大陆一部份学者的看法。这三点,特别是交通条件,无疑都是唐代茶业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

不过,我们强调交通或把交通条件放在首位,并不是说其作用和影响,就比陆羽倡导和僧道生活的影响更大。事实上唐代茶业的勃兴,是诸多条件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如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②。显然,杨华这里所说,是指北方饮茶发展的情况。《膳夫经手录》清楚指出,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北方饮茶还不多,至肃宗和代宗年间,稍稍多了起来,德宗建中以后,就可以称盛了。唐朝南北交通的运输动脉是运河,这从隋朝杨广起至整个唐代,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在唐代初期和盛期我国茶业没有发展起来,至安史之乱国库空竭之后,倒反热热闹闹发展了起来呢?很明显,这就不单是交通条件,而当是或主要是后面的原因起作用了。

这一点,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有很好的说明。其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今山东邹县)、齐(山东临淄)、沧(河北沧州)、棣(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①。这段记载,也同样反映,我国黄河流域饮茶的风气,是在开元以后随北方的“大兴禅教”而连带发展起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