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把杯玩盏“品”茗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把杯玩盏“品”茗具(1 / 1)

 把杯玩盏“品”茗具

任何古老的,都曾经是流行的;任何流行的都会成为古老的。茶具也是如此。据考证,唐代以前,没有专门的茶具,食具也兼用于饮茶。虽属古拙,但造型精巧的壶、杯也开始出现。如出土的一只长沙窑壶,扁扁的身子通体呈青绿色,形状像一只小鸟。唐代流行的杯托,则是唐以前所没有的,形状已与今天的一样。到了宋代,开始流行华丽、堂皇的茶具。壶、杯的工艺日见讲究。如出土的吉州窑莲花瓣盏,盏口如绽开的莲花;吉州窑梅花纹盏,盏内壁绘有梅花。又如影青印花雁穿花盏,盏状如漏斗,内壁雕有大雁与花卉;影青月影梅花盏,内壁雕一枝斜梅,圆圆盏底则被当作月轮,盛上茶,水中似有月、梅倒影。

风水轮流转。到了明清,却又流行起款式简朴的茶具了。明代时,茶客中时兴用纯白的茶盏饮茶。工匠们在青花瓷壶杯上绘制的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造型非常简练,线条游动潇洒,仿若一挥而就。到了清代,由于瓷器烧制水平已比较高,所以绘有精细画图的茶具也趋于流行。紫砂陶壶、陶盏的勃兴是明清时茶具的一大特色。有迷此道者,死后要与心爱的宜兴紫砂陶壶一同下葬。进入20世纪,茶具的流行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把壶、杯用作某种政治意念的载体。如辛亥革命胜利纪念茶壶,壶上绘有五色国旗和军旗;“文革”时的“彩‘红灯记’图把壶”,绘有高举红灯的李铁梅;抗美援朝时流行印有“保家卫国”字样和苏式冲锋枪及橄榄枝的搪瓷杯……

李鹏观赏宜兴陶

新中国走过50年历程。每年国庆都给人们带来一份喜庆,一份憧憬,在欢度佳节之时,都盼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在每年一度的国庆节中,最使我难忘的是1989年国庆,因为那年我是在北京度过的。

1989年国庆期间,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中国工业四十年成就展”。宜兴陶瓷公司作为全国陶瓷行业中唯一参展的单位,精心组织了文字资料、图片展板和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和工业特种陶瓷展品,派车直接运抵北京。我具体负责宜兴陶瓷参展的事务,包括展柜的设计布置、展品的陈列和宣传材料的准备等。我们的展室在全国其他参展单位中别具特色,以其多姿多彩的造型艺术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为期半个月的展览于9月28日开幕,国家副主席王震出席了开幕式,当天就有上万人参观,国庆假日观众更是络绎不绝。10月2日下午闭馆之前,组委会的同志通知我们说,晚上有任务,中央领导要参观展览,并更换了特别工作证。专程从宜兴前来北京参加开幕式的宜兴陶瓷公司副总经理宋炳西等提前进入了展馆,迎候中央领导的视察。到了晚上8点多钟,国务院总理李鹏以及各部、委、办、局的领导先后来到展馆,关注工业企业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李鹏总理来到了宜兴陶瓷展室前,与宋炳西亲切握手,询问了宜兴陶瓷工业的发展情况,并拿起展柜上的蜂窝陶瓷仔细观察。宋炳西立即向李鹏总理简要汇报蜂窝陶瓷的开发过程及其功能和特点。李总理听后十分高兴,勉励我们要发挥优势,大力开发工业特种陶瓷产品,为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微型紫砂壶

10余年前,我在苏州博物馆馆长姚世英先生的寓所里,见到了他收藏的数十把紫砂壶,真可谓大开眼界。他收藏有陈鸣远等大家的作品,而其中三把维妙维肖的微型小壶,却使人迄今难忘。

这三把小壶可同时放在火柴盒大小的平面上,一为“**”,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作品,制作纤巧,造型优美,壶底刻有“逸公”行书划款;二为“丹果”,此系雍正、乾隆年间作品,玲珑剔透、隽秀雅丽,壶底钤有“锦春”阳文楷书长方小印;三为“黄团”,乃道光、咸丰年间作品,制作浑厚,造型古朴,壶盖外唇署有“大亨”楷书划款。世英先生当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这些茗壶小品实是大壶缩本,乃高手偶而戏作,出奇制胜,由于制作稀少,传世更是寥若晨星。”我仔细地观看了这三把小壶,盖缝紧密,却又转动自如,还可放入二三片茶叶泡茶呢!今天,《国宝大观》作者之一的姚世英先生已离我们而去,然而,在他弥留之际,遗嘱将他所有藏品悉数捐献给南京博物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