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中国史百将传:夏商西周及春秋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中国史百将传:夏商西周及春秋篇(1 / 2)

 夏、商、西周及春秋篇:干戈与礼仪

夏、商、西周:

由夏经商至西周灭亡的1400年,是中国古代战争缓慢发展的时期。平时仅有以贵族为主组成的王室亲卫部队,战时依所需兵力召集氏族、方国人员组军出征。商中期后,军队已装备青铜兵器,战车增多,发展为车、步两兵种,分别编组,协同作战,并出现了密集方阵战术,以发挥整体功能。通常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组成广正面之大方阵。指挥官以金、鼓、旗帜等听视信号指挥战斗,强调队形严整。每前进一定距离,即停止整顿一次队形,军队只能在平坦开阔地形作缓慢的直线运动,实施正面攻击。周灭商牧野之战,战车机动性、冲击力得到发挥。此后,战车兵成为军中主兵,步兵成为战车属兵。

由于年代久远,生活在这些时代的人行事多不可考,所以入选者仅姜尚一人。

姜尚:生卒年不详。东海海滨人。名望,吕氏,字子牙。又称吕望、太公望。先祖为贵族,至姜尚时以家道中落,年轻时不得志。暮年时才得遇周文王姬昌,成为其谋主。商纣王子受辛怀疑姬昌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其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子受辛,赎出了姬昌。姬昌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姜尚在辅佐姬昌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姬昌死后他辅佐周武王姬发。约BC1059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姬发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子受辛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显示了姬发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商纣可伐,姬发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约BC1062年,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姬发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伐商。二月,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17万(当然了,很多是凑数的奴隶和囚徒),灭商。受封于齐,并获得征伐诸侯的权力。又参与平定管、蔡之乱。据说享年一百多岁。他死后齐国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据说《六韬》是他所著。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A,战绩C,名气A,综合B。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六韬》虽未必是他所著,但上面记载的很多谋略都极有可能是他用过的。还有无数其它兵书也伪称是他的著作,似乎挂了他的名就一定上畅销书排行榜。

春秋:

自BC770年周平王东迁至BC453年三家分晋的春秋时期共300余年,期间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竞建常备军。为争夺劳力、土地、兵源及对别国的控制权,战争渐趋频繁,较大的战斗约400余次,主要是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迅速发展的时期,军队沿袭西周,仍为车步合编,以乘为基本建制单位,每乘战斗人员由25人增至75人,大国兵力由1000乘增至4000乘,进入繁盛的车战时代。

春秋前期大多数战役由君主亲自指挥,而且将相经常不分,纯粹意义上的名将较少。此时期的名将还有:司马穰苴、伍员(伍子胥)、赵鞅等。堪称军事家的君王则有:郑庄公姬寤生、楚庄王熊侣、越王勾践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