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人趣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人趣一(1 / 2)

 人趣

陈墨

人趣应该是:“异人之趣”,为了使标题整齐划一,不得不削足适履,这正是作者无能的表现。好在异人也是人,说人趣也大致不差;再则平常之人大家都知道不大有趣,凡有趣者,多少有些异乎寻常,人趣就等于异人之趣了。

有经验的作家书中的有经验的江湖老人,对刚刚走进江湖或即将步入江湖的年轻后辈,总要淳淳告诫一件事,那就是在江湖上凡碰见僧、尼、道士、乞丐、残疾人之类要十分小心,万万惹不得,避之则吉。因为凡僧、道、尼、丐、残要么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庙里、庵里、道观里、屋角边、家里,要是出来走江湖、闯江湖,就一定有两把刷子,是些“异人”,因而遇着这类人应绕着走。

这话大有道理,是经验之谈。说不定正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不可不切切记住,遵守纪律为要。实际上,在僧、尼、道、丐、残之外,还有五种人也惹不得,那就是帝(皇帝)、儒(书生)、童(儿童或貌似儿童的大人)、老(老人)、美(美女和美男)。加起来一共十种,符合十全十美之戒。

要赶紧声明一点,上述十种异人并不都等于坏人。这些人中,坏的固然不少,好的却也很多。这一点跟其他人一样。那些江湖老人所以要提醒年轻人当心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异。要当心他们的意思、也并不是要怕他们,而是要小心在意,不要大意失荆州、在河沟里翻船。一来年轻人气冲牛斗,平常的武士都不放在眼角,对僧、尼、丐、道、残、童、帝、老、儒、美这样一些“老弱病残”自然更不放在眼里,那就迟早要上当,要有血的教训,因为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两下独门功夫,怎敢到江湖上胡混?二来呢,说到底,还是一个“异”字。僧也好、丐也好、残也好、童也好、儒也好,这十种人都不是江湖草莽、纠纠武夫(这种人与你我一样,倒好对付),他们的习惯、个性、风格、生活方式与武功套路都与常人不同。不同、不了解,神秘就可怖,不得不防;不同、不了解就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好避之则吉。和尚会念经,道士会做法、乞丐能唆狗、儿童能钻裆、官家有权势、美人能勾魂、书生有诡计……哪一招你能应付,那还不快快避开、小心在意?避开是避开,但以上这些异人却对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根源正在于他们的异于常人,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们便大写特写,使僧、尼、道、丐、残、帝、官、童、老、儒、美充斥了武侠世界,这些人成了江湖绿林之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异人也就成了(江湖世界的)常客。

因而,我们写人趣、异人之趣的时候,就不可能遇到僧、尼;道、丐……就写,而只能选取其奇中之奇、异中之异来写。选取出名的、有特色的、写得好的人物来略作点评,聊以凑趣。

闲言少述,以下言归正传。

1.僧趣

僧也叫僧侣,又叫和尚(本来大和尚是对“有道高僧”的尊称,但又变成了通称)。是专业(出家)的佛教徒,僧侣包括男女,男的叫和尚,女性叫尼姑;汉传佛教称僧人为和尚,藏传佛教则称喇嘛(喇嘛本也是尊称,但也逐渐变成了泛指)。

武侠小说中写到和尚,极为常见,几乎每部武侠小说中都有,有些小说多达数十人(指有名的和尚,若无名的也算,那就更多)。大约是因为少林寺乃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之一,而少林拳乃家喻户晓的一种武术套路的缘故,再则可能是受了《水浒传》等传统武侠小说的影响,“花和尚”鲁智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梁羽生小说中和尚不少,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白发魔女传》中的晦明禅师勉强及格,那也主要是因为他开创“天山派武学”成了祖师爷而出名,再则是因为在出家之前(名岳鸣珂)曾随名将熊廷弼抗金有功。

古龙笔下的出名的和尚比较多,最出名的有三个。一个是《楚留香传奇》中的妙僧无花,他是世界上最雅的和尚,琴棋书画、诗酒彩舞,乃至烹调茶道无所不通,浑身没一根俗骨,一尘不染,有世外仙佛之感,也是楚留香最好的朋友。然而他的不幸的出身,也即还因为他有一半日本血统的缘故,内心世界极为幽深阴暗,性格残忍暴烈,不仅设计害死自己的恩人,最后连自己的弟弟也害死了。他的表里不一,是极为特殊的。

古龙笔下的另一位出名的和尚是《剑毒梅香》、《长于行》等书中的平凡上人,他是少林寺的高僧,却又隐去真形,变成了世外三仙之首;他是世外仙人,却又依然热心中原武林以及民族存亡的事务;他法号平凡,却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丰功伟业。怕女孩子哭闹,是他唯一的缺点。

第三位和尚是《陆小凤》中的老实和尚,和尚是真和尚,老实是真老实,只是有些神秘兮兮,始终叫人捉摸不透。又慈悲又残忍,又老实又狡猾,似正似邪,性格有趣。

《陆小凤》中还有一位(或两位)假和尚,那就是由龟孙子老大爷、简称孙大爷一人扮演的大智和尚、大通和尚。大通号称对武林中事无所不通,大智号称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实际上也差不多是这样,孙大爷以此赚钱喝酒,整日在醉乡安眠。有钱时是大爷,没钱时是龟孙。大约由于他太智、太通,所以非在醉乡不可,也因为他智而又通,最后逃不了被人害死的不幸命运,这一人物极有内涵。夸张点说,就是有哲学意味。

金庸笔下僧人最多、出名的也最多。

仅是《天龙八部》一书中,就有枯荣大师,黄眉僧人、玄慈、灰衣无名僧人、虚竹小和尚等等都值得一叙。其中玄慈是少林寺方丈,德高望重,是正派武林的当然领袖,不料他居然又是“无恶不做”叶二娘的情人、是虚竹的父亲,他是一位犯了错误的好同志,最后殉道而死,使人景仰。虚竹是“想做和尚而不得”。枯荣大师修枯禅,搞得半边脸枯、半边脸荣。少林寺中那无名灰衣老僧,虽是寺中杂役,默默无闻,但却可称作是佛国第一高僧,甚而可以说是真正的佛。他的故事后文中还有。

《神雕侠侣》的最后出现了一位少林寺和尚觉远,也是一位奇僧。熟读《九阳真经》而不知自己身怀绝世内力,性格迂腐,极为可笑又可敬,他正是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张君宝)的恩师。

《鹿鼎记》中少林寺的澄观和尚是一个武呆子,性格可爱,使人难忘。当然还有韦小宝这位假太监兼假和尚,更使人难忘。

有一事我至今不解,金庸笔下的藏传佛教的喇嘛在金庸笔下,几乎都是武功高强,但人品却不大高明。如《射雕英雄传》中的灵智上人、《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天龙八部》中的大轮明王鸠摩智、《鹿鼎记》中的桑结喇嘛等等,金庸为何对喇嘛大有成见,望智者有心告我。

2,尼趣

梁羽生不大善写和尚,正如古龙不大善写尼姑。

反过来,写尼姑却是梁羽生的拿手好戏。他的第一部小说《龙虎斗京华》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心如神尼就是成功的例子,在以后的小说中他又塑造了一系列的成功形象,例如独臂神尼(崇帧皇帝之女、吕四娘之师)等等。梁羽生笔下尼姑的特点是“神”,既神奇、又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大约一般人眼中的尼姑都有些神秘之感。

上官鼎小说《阳关三叠》中写了一位无心师太,又有一位无缘师大(小桃),写得非常有特点,而且有境界。无心与无缘,都是情场失恋而后皈依佛门的,这大约又揭示了一些女性出家为尼的一大原因。不过无缘也好,无心也好,都还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她们的故事,总觉得写得不大够。

正面写尼姑的是金庸,他在《倚天屠龙记》中写了峨嵋派,就是以尼姑为主、兼及良家妇女的门派,这与一般的武侠小说中的峨嵋派大不相同。这里的峨嵋派的创始人是郭靖大侠的女儿郭襄。便显得有根有据。在《笑傲江湖》一书中,又创立了恒山派,这也是尼姑为主的门派。

金庸在这两大门派中,所写的尼姑当然很多。不过真正值得一叙的其实只有两人。一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峨嵋派掌门人灭绝师太,一是《笑傲江湖》中的小尼姑仪琳。

灭绝师太是名门正派的掌门人,但性格坚毅得过份,以至于有固执与残忍的戾气。她的法号上“灭”下“绝”便可见一斑。她在小说中的许多行为是令人发指的,如六派围攻明教时的残酷的杀戮;逼着纪晓芙去杀情人杨逍,纪晓芙不遵命便将她毫不留情地杀死;最残酷的还是逼周芷若发誓,既要以色相引诱张无忌,又不能真心相爱,如若相爱便“生男世世为奴,生女代代为娼”……如此这般,全无出家人的慈悲心怀,这种戾气,恐怕不是偶然现象。温瑞安的《幽冥血河车》中的一位老尼也是这样(可惜忘了她的法号)。是不是与她们的压抑的生活有关?这需要认真研究。

《笑傲江湖》中的小尼姑仪琳,依我看不仅是这一部书中最可爱的女性,而且也是金庸小说中的最可爱的女性之一。令狐冲没有爱上她,至今还使我感到十分遗憾,想起来就难过。这位仪琳,不仅如花似玉,更主要的是冰清玉洁,一片纯情。从小说的一开头便光彩照入,使人耿耿难忘,而且小说中凡有她出场的地方,便充满了温馨、美丽、祥和和一种忧伤。对啦,她还是金庸笔下的名和尚不戒大师的女儿(不戒就是不戒,做了和尚仍结婚生女、杀人打架自由自在,别人是结了婚再去做和尚或做和尚还俗后结婚,他则是专为娶尼姑而去做和尚),她的母亲也曾做过尼姑,后与不戒结婚生女,因吃醋而至心理变态、大有戾气,不亚于灭绝师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