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历代王朝更迭> 第99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1 / 2)

 秦王国的军事力量在秦昭襄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国通过与齐国、韩国、魏国的联合行动以及自己的单独行动,使楚国受到重创。为了进一步稳固东方六国的局势,消灭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秦国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楚国的打击。

楚国与齐国的联合,给了秦国进一步进军的理由。这次,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一起上演了一出“鸿门宴”。

秦国之所以会采取这个策略,是有着充分考虑的。此前,即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秦军对楚国发动了进攻,攻陷了楚国8座城池。秦国虽有灭亡楚国的实力,但是列国正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中,只要秦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列国必然会再次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还有一点不可忽视,楚人历来悍勇,秦国想要彻底地灭亡它绝非易事,还很可能会陷入战争的泥潭不可自拔。到时齐国、魏国、韩国便会就此机会进攻秦国。

有鉴于此,秦国向楚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邀请楚怀王到武关谈判。楚怀王正拿不定主意时,一位大臣向前进言道:“大王最好不要去赴约,秦国不守信用,不值得信任。”这时楚怀王的一个儿子却说:“秦国是好意,为何拒绝?”于是楚怀王便决定会见秦昭襄王。

正如那位大臣所言,秦昭襄王并没有按照约定到武关,而是用卑劣手段将楚怀王挟持到秦国的咸阳,以此要挟楚国向秦国割让土地。楚怀王坚决不接受这样的条件,结果被秦国关押起来。

消息传到楚国后,大臣们为国家安全考虑,决定另立新君。

然而,当时楚国太子却正在齐国做质子。楚国上下可谓乱成一团,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楚国不可没有掌舵之人。于是,楚国文武百官多数建议,既然太子不在国中,就让楚怀王的一个庶子为登基之人,一者,可以稳定当前楚国的局势,二者,可以防备其他国家的不轨。

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楚怀王子嗣众多,如果册立庶子为君王,合乎规矩的人就太多了,眼下国际局势不稳,楚国随时都有被倾覆的可能。同时楚国内部也是风云暗动,如果册立庶子,名不正言不顺,政局必将动荡不堪,原本想要的结果,就会恰如其反。

这一切,只有昭雎看得清楚明白。

昭雎为楚国的贵族大臣。平生做过很多错事,例如楚怀王时,命屈原出使齐国说服齐与之联合,而他竟然暗通张仪,致使合纵的计策就此失败。后来,齐国、秦国联兵攻楚国,面对秦军的进攻和楚怀王的命令,他竟然坚持“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楚军的困境置若罔闻,致使楚将唐昧兵败身死。直到楚国衰微,他终于改过自新,暗想如果继续下去,国家必定不得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贵也必将成为梦幻泡影。所以在楚王即将赴秦国之约时,昭雎便力劝怀王勿去,可惜为令尹子兰所阻,楚怀王终于难逃厄运。

昭雎明白唯有太子横回国主持大计,楚国才能够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稳定下来。于是,他决定派遣得力人手作为楚国的使者,前去齐国将太子横接回。

使者来到楚国,依照昭雎早就定下的计策,向齐王撒谎称道,楚国国王已经在去秦国之后身死。当时齐国是东方强国之一,国内自然不乏能人异士,他们虽然不能预测楚王的生死祸福,但是对于局势的分析还是很明晰的。

最终齐国得出结论:楚王很可能出事了,但是不一定死亡,楚国群龙无首,所以要接太子回去主持大局。齐国当然不会就这样让太子横回去,太子横若想回国即位,需答应齐国的条件:拿淮河以北的土地交换。

当时在齐国担任国相的,正是闻名天下的孟尝君。

孟尝君,历史只记载了他卒于公元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因而更多的人称其姓名为田文。其和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此时此刻,孟尝君正作为齐国的股肱之臣,为齐国国王出谋划策。

齐国人认为楚国要找一个人担任君王并非难事,然而要楚国奉献其淮河以北的土地给齐国,无异于是虎口夺食。因此,孟尝君进言说道:“楚国除了太子羋横之外,还有很多王子可堪大任,此次如果齐国不答应楚国的要求,不仅会就此和齐国结怨,还会让齐国背负背弃盟约的骂名。如果楚国一怒之下,立了其他人做了楚王,那么羋横在齐国手中,又有什么用处呢?到时怕羋横就成了齐国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战国策·楚策》)

齐国上下闻言,都觉得孟尝君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将太子羋横送回楚国,他就是楚顷襄王。太子羋横之所以能够安然回到楚国坐上王位,昭雎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然而楚顷襄王在位时,却并没有就此重任昭雎,反而让子兰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位子。

可当初正是子兰的建议,楚怀王才会深陷秦国、前途未卜,何以楚顷襄王会闻而不察呢?其实楚襄王的心思正和后来的宋高宗一样,他们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获得国君之位的。对楚顷襄王而言,若不是子兰,他也许就不会登上王位,所以他才会对子兰“闻而不察”。

无论如何,楚国暂时免于战乱,江山得到了暂时的保全。太子横是最大的受益者,取代了楚怀王,开始了顷襄王的时代。秦国宣太后和昭襄王本以为借机会扣押了楚怀王,楚国会就此大乱,秦国可趁此从中渔利。没想到他们的计划泡汤,只能重新调整战略目标,开始新的战略运作。

“鸿门宴”没有起到预定的效果,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决定用武力震慑楚国。

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军由武关出击,将楚军再次打败,杀死楚国5万士兵,夺取了析邑等15座城。楚怀王在这一时期逃脱秦国的魔掌,但中途被捉回。此时的怀王,已经被秦国当做了一个战利品,虽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其威慑力却是存在的。三年后,楚怀王幽怨不已,病死在咸阳,秦国这才把他的尸体送返。

楚顷襄王即位之后,不仅没有励精图治,想办法营救父亲回国,共同图谋楚国的强盛,反而整日沉醉在歌舞升平、声色犬马之中。这样的楚国如何抵挡得住强秦的进攻呢?

春秋战国时期,一国趁着与别国君主会见的机会将其囚禁或杀掉,并不罕见。楚国也使用过这种手段,秦国囚禁楚怀王一事反而成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但秦国扣押楚怀王对各国的威慑力特别大,因为楚国对东方各国而言仍是强国,其君王竟被秦国囚禁,可见秦国的实力已在楚国之上。

楚国百姓极重感情,尽管楚怀王对不住国家,他们仍然很怀恋楚怀王,视他为一国之君。怀王尸体运回后,楚国百姓万分哀痛。

痛定思痛,百姓将楚怀王的死归咎于公子子兰。如果不是公子子兰劝楚怀王赴会,楚怀王就不会死。

公子子兰因劝楚怀王赴会被指责,与他持相反观点的屈原就会被称颂。在楚国,屈原品行高洁,智慧与才华兼具,深得民心。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建议,最终客死他国,这更能提升屈原的身份地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