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第一百三十七章 给梁竞的建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七章 给梁竞的建议(2 / 2)

比如,作者加了那一小段绯闻当作困境,可是这一段也很搞笑—-仅凭网络流言就取消股东大会上的发言?你当股东大会都是网友开的吗?

还比如,安迪他爸,明明是给女儿道歉的场合,却能大大方方的说:“我可能会掐死你。大叔!”

你好歹是个文化人,你说打胎就算了,可你总该知道,杀人是犯法的吧!杀神经病也犯法啊!

再说曲筱绡,英语都说不顺,两天就搞定一个国外大单。这是欺我华夏无人吗?

陈安隅就奇怪了,一个不学无术、英语都没练好的人,一回国就改过自新,说发奋就发奋,说靠谱就靠谱?

陈安隅不是不相信你有本事,而是那么有本身,早干嘛去了?

吐槽完了,陈安隅还是得说说这部剧的优缺点的。

这剧评价两极,有人说它鼓吹出身阶级论,有人说它不过是反映现实。

陈安隅觉得《欢乐颂》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一致性”方面。艺术作品可以紧扣现实也可以脱离现实,可以歌颂小人物也可以感叹命运。但必要的是“角色刻画一致”以及“角色成长一致”,这点该剧做得不好。

第一点是角色刻画一致方面。剧中五个主角,有两个角色(樊和邱)的“脆弱面”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非常细腻;但另有两个角色(安和曲),观众几乎看不到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仿佛没有任何情感弱点、精神诉求,从不怀疑自己或怀疑人生,角色刻画与细腻的樊和邱相比很不一致。

诚然,物质生活方面,社会资源多的(安和曲)确实会比少的(樊和邱)过得好,但情感上的脆弱每人都应该有,因为这是人性,与出身、地位无关。年薪五万和五十万的都会怀疑自我价值、思考人生意义,都会需要他人和自我认同。这里的“脆弱”不是指角色的能力或性格,而是情感上,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的点。

樊和邱是有血有肉的角色,我们能看到她们精神上的挣扎,这不用多说。

反观安和曲,我们看到的只是曲抢男友得手、安在会议室说英文召唤下属,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富足的她们有任何精神诉求。因此这两人“人性”的展现有重要缺失,与樊和邱的角色刻画很不一致。

剧里的确写到了曲的家庭纠葛,但都是从曲和哥哥的金钱争斗角度来写,每次都结束于曲父夸女儿能干、曲得意洋洋,观众不知道曲究竟精神上需要的是什么。剧里也写到安的社交恐惧症和孤儿背景,但似乎它们对安来说也没什么影响——她很容易地就和其他四个女孩打成一片,且刚认识就把她们请进家,还熬夜帮忙指导工作。刚得知弟弟境况的那会儿的确难过了一下,但好像很快自己就调整过来,之后也不常想起。

曲、安也是人,不管财富和地位怎样,都会有“内心挣扎”,都会有想得但得不到的认同,且痛苦不会比樊和邱少。生活中像安这样的人,业务竞争的激烈会让他们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身心疲惫,工作忙起来无法兼顾家人朋友。而剧中的安真可谓超人:轻松完成工作、老板不给任何压力,轻松战胜社交恐惧、和另四人打成一片,轻松让若干男人为她倾心、有很多时间精力谈情说爱——没有重大矛盾冲突,没有未满足的精神认同。

当然了,不排除曲就是心大,抢到男友拿下家产她就开心上天。不排除安就是能力强,工作朋友恋人都不耽误,各层心理需求全被满足。只是这两个没有展现内心脆弱的角色恰好是上层出身,而底层那两位则常常陷入精神挣扎,难免让有些观众认为该剧“鼓吹出身阶级论”。

陈安隅以前读过该小说,印象中小说作者的主旨是,不管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只要找对自己的追求和行事方式,都能活得精彩。这其实是一个偏“正能量”甚至“童话”的概念,但最终呈现效果不佳,我只能猜测要么作者下意识把上层人士都“完美化”、“理想化”了,要么作者对安和曲这类人观察不够,导致角色刻画比较粗糙,缺乏让人产生代入感的“脆弱面”。

第二点,角色成长一致方面。这当中第二个“不一致”是角色成长不一致。

所有艺术作品中,主角都会经历某个转变,可以是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可以是价值观、性格……一部主角没有经历转变的作品,观众看了会问,我刚刚都看了些什么?这么多事发生以后,主角一点触动都没有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

《欢乐颂》的“角色成长不一致”就体现在此。我们几集之后就感受到樊和邱在新邻居搬来以后经历了转变,不管是和安、曲价值观产生冲突之后,还是她们自己内心产生冲突之后。

反观安和曲。安在电视剧开头的形象是“精英气质”、“思维严谨”、“做事果断而规矩”、“讲话直接”、“对自己要求高”。而现在呢?还是一样。曲在电视剧开头的形象是“八面玲珑”、“行动力强”、“爱显摆”、“自我中心”、“唯结果论”、“嫌贫爱富”。而现在呢?还是一样。

我不是说安一定要转变成安于现状的乖乖女、曲一定要转变成超脱物欲的僧人。但既然五女都是主角,几个有转变、有成长,另几个完全没有,显然是该剧的“不一致”。

诚然,安和曲因为个人或家庭强大,有资本在经历事情以后不改变自己,坚持自我。而底层的樊和邱,她们的价值观可能更容易在社会上遭到冲击,遇到麻烦也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

但还是那句话,艺术作品的主角一定是要经历某种转变,否则要么这人不是主角,要么就是作者没把这个转变写好。

陈安隅在这里提一个和《欢乐颂》比较接近的作品当正面对比——探讨阶级差异的《傲慢与偏见》。

小说虽然结局是玛丽苏,比如中层家庭、无法继承家产的女主嫁给贵族高富帅,但不妨碍它得到好评。

所以说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结局怎样、是否写实没有关系。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各个阶层都一致有尖锐的讽刺,且两个主角都发生了转变。

还是从角色刻画一致方面讲起。底层阶级爱慕虚荣(科林斯先生),上层阶级也爱慕虚荣(凯瑟琳夫人)。底层有傻傻为爱私奔的(莉迪亚),上层也有傻傻为爱私奔的(达西妹妹)。

最有意思的是,底层人想变富贵,上层人也想变富贵——穷人柯林斯拼命要攀上凯瑟琳夫人,而有钱的宾利小姐也嫌自家是生意人、不够贵族,也一直在掩饰家庭背景,装作是上上流。

奥斯汀在小说中并没有表达“阶级应该平等”、“底层民众我们来起义”这类“正能量”的观点,但她对每个阶层都有同样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写出了每个阶层的“精神诉求”,这样也就够了。

至于角色成长一致方面。男女主的阶级不同,但都同样有成长。

小说开头,女主伊丽莎白为自己没有教养的母亲感到羞耻,但她对有钱贵族同样看不惯。她的价值观总结一下就是“我穷但我有骨气,我不要靠嫁个钱人来改变我的命运”。于是当贵族高富帅达西向她求婚的时候,她甚至感觉有点受侮辱。但最终,几次误会之后,伊丽莎白终于发现达西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傲慢,上层底层都有好人。

而男主达西,刚开始对穷人也是通通鄙视,但后来慢慢了解伊丽莎白之后竟觉得她可爱,也学会忽略甚至接受她那些素质不高的亲戚了。

男女主都有转变,满足了艺术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能还有人会提到《纸牌屋》——这个剧那么黑暗、那么脱离现实,为什么大家都说好呢?

原因就是它每个角色都有强烈的精神诉求(权力!)。地位再高的人也都怀疑过自己,都有他们悄悄隐藏的脆弱面。

政客不择手段夺权,记者也不择手段上位。资深老政客到处拉帮结派,刚入行的年轻人虽然看起来正义感十足,但一转身也开始腐败。男性角色不择手段,女性角色也不择手段。在职场,夫妻情侣联合作战、对外争权;在家里,夫妻情侣之间内战,互相猜忌以占上风。这是多么一致的角色塑造!

再看“夸张现实”,《纸牌屋》不是有的角色写实、有的角色夸张,或者有的段落写实、有的段落夸张。它从头至尾就是非常夸张,对美国政治稍有了解的观众都不会把它当现实片看。但这个夸张基调只要保持一致就没有问题。

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是否写实、是否宣扬正能量无关。

一个好作品,要展现主角的“脆弱面”、主角的精神诉求,还要展现主角从故事开头到结尾的转变。

《欢乐颂》只在两个底层角色的刻画上做到了这两点,这点相对而言算是比较遗憾的。

当然了,该剧在国产剧中是优秀的——虽然不应该只看主题就给作品加分,但陈安隅觉得考虑到国产剧类型实在单一,有一个像《欢乐颂》这样不是讲婆媳关系或几女抢一男的女人戏,已经很让观众欣慰了。

所以总结起来看,陈安隅觉得这部剧能拍是能拍,但是呢在一些硬伤情节一定要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