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第一百三十九章 从推理电影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九章 从推理电影开始(2 / 2)

第三,懂得畅销小说的实质内核是“吓人一跳”,而非刻意寻找流行元素。

第四,成名后仍探索写作技巧,但同时不放弃追求文学抱负。

第五,会跟现实需求妥协,不文人气过重。

不过陈安隅虽然看过他绝大多数小说,但并不是东野圭吾的粉丝。

时间篇幅有限,难以将他作品一一点评,那么就来谈一谈他作品中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大优点:

作为一个畅销小说家,东野圭吾身上的确具备了一种可以与当代一流小说家包括严肃小说家媲美的能力。那就是小说的聚焦力。

什么意思?

一部小说,无论文艺或者畅销,一般都不会是单一线性写作(我国例外多)。小说是一种织体。我们在观看文学评论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结构”一词,结构就是作者在小说写作中选择的编织方式。一部小说线索越多人物越复杂或者主题越艰深,需要强度越高有时是独特性越高的编织方式作为支撑。但编织方式的复杂化往往会给作者带来难以估量的写作难度。这一方面是复杂的结构会对每一条支线都提出一种相应的要求,并要求所有线索以一种有序的方式互相交织,产生意义——这个情况类似于交响乐团的指挥,或电影导演。

但落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会比之前两者,更多一重痛苦——那就是作为指挥、导演的他,同时也担任着演奏者、表演者等工作。统御全局的结构能力和对于微如一个人物一出情节的刻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完全相悖的力量要求,前者讲究把控全局的理性,后者要求呈现细部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是感性层面的要求。作曲家和画家相比更类似一些。

那么这里的聚焦力是什么?这是一个面对读者观感而生发的词语,读者不是专业人士,不需要研究写作技法,直观的感受永远摆在第一位,聚焦力就是一本小说,是否能从始至终抓住读者视线的能力。而它取决于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反复平衡理性的控制力和感性的具现力。所以即便是畅销书作家,甚至尤其是畅销书作家,需要建立自己一套绝对稳固的聚焦方式。

从这一点上,顺便简单普及一下严肃小说和畅想小说的区分方式:前者为主题服务,后者为故事服务,伟大的小说往往两者兼具,但首先还是看作者创作的定位谁先谁后。

东野圭吾在陈安隅过的小说家中聚焦能力已可以算是一流,他的小说,单拎出来看,结构并不特别复杂,人物塑造也不特别深入,但这两者却经由他的调剂,产生了一种美妙的效果,使人感觉他故事的取径比他实际的布局要更精巧,感觉他人物的状态比他实际刻画的力度要更深刻。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激励关系。而且,通常能贯彻始终。

可以说东野圭吾在这方面有一种魔力——以至于读者很少能跳脱他的掌控,看到或想到他要你去看去想的事物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他的有些小说你看完之后会产生遗憾,但几乎总能迅速看完。

陈安隅这里举另外两个在传统推理小说界更加有名也是其更加喜欢的作者的例子简单对比一下。那便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松本清张。

阿加莎是一位创造故事样式的大师,她突破了古典侦探小说的诸多禁忌,陈安隅算是如此钟爱她的小说甚至是不出名的那一部分,但即便是陈安隅这样的推理爱好者,在的过程中仍不免感到,以现代读者的方式,很可能会弃读她相当一部分小说,尤其是两大主打侦探系列外的作品。

阿加莎遵照一种英作家独特的简洁克制的写作传统,仔细看她的行文,会发现很多美妙的地方,但的确容易造成一种上的压抑感受,对不习惯小说的读者来说,那是很难克服的障碍。

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好的耐性和素养,读完她的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格外的震惊——甚至伴生某种迟来的恐惧,起码你很难猜到凶手,对吗?我只读完一本丹布朗,就能在第二本的前60页猜到真凶,但猜克里斯蒂,你至少要有20本以上的量,才能跟这位俏皮的老作家玩一点猜谜游戏。

陈安隅也深爱小说家松本清张,他在人物刻画上是如此感情丰沛、笔力惊人。但除了他最有名的几部作品,他的大多数小说在完成推理布线的工作上都不甚潦草,有些甚至几乎与推理无关。但他对底层人物,那些被冠以恶名的女性和那些奔波苦劳的男性的刻画,却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情感震撼。

与他们相比,东野圭吾的小说,即便是他最著名完成度也是最高的白夜行和嫌疑人,都很难达到像东方快车、无人生还,或者兽之道、砂器那样一种奇绝与张力。

但他在聚焦力和平衡感上,的确要比两位伟大的前辈完成的更好。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写的东西相对简单轻灵,的确是这样没错,但一来他的简单轻灵并不是简陋取巧,二来,他在取舍上是做过很充分的考虑的——创作能力与野心平衡,这本身就是衡量一个作家高下的条件之一。

在这里,陈安隅是不同意把严肃小说放在畅销小说之上进行讨论的,它们的确截然不同,但一定要说严肃小说家高于畅销小说家,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你不能武断的说伯格曼高于希区柯克一样,当然,反之亦然。

实际上小说中的这种平衡感,这种取舍的精准度,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作家后天异常艰辛的苦练和学习——在这方面可称天赋的作家并非没有,只是罕见,比如奈保尔。你看他20岁时候就写出了米格尔大街那样的作品,如此简短精巧,如此简洁有力,却还能暗示出小说以外一个更宏大的世界来。除了魔鬼般的天赋,我实在想不出更恰到的描述。

东野圭吾的魔力,却是苦修而成。你去看他的放学后,虽然那部小说包含了他构思和表达的一些独特性,也因此拿到了乱步奖,但距离他的巅峰作品,差距可谓千里。人物模糊,叙事不清,转折突兀的毛病,甚至行文生涩缠夹都屡屡可见,这也是他得奖后没能一飞冲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了《恶意》、《秘密》他的修行才卓见成效,写作能力至臻成熟,之后终于写就了令他声誉鹊起的《白夜行》。从《放学后》到《白夜行》他先后用了将近10多部形态各异小说(抱歉没具体核实数字)来试探读者的反应,修正自己的问题,学习前人之道。并且这种苦修并没有磨灭他鲜明的风格和灵性,这是尤其值得尊敬的。

创作之艰难,是必须做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并让那数量浩繁性情不定的读者都能产生极为相似的共同感受。这也是陈安隅佩服他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都说东野圭吾的水平不行,这点陈安隅是不认可的。而从影视化的角度考虑,东野圭吾的作品带来的呈现效果也是极好的。

所以要陈安隅去选,他会选择的推理电影剧本,也是从东野圭吾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