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邙山之战最终以高欢的胜似不胜,宇文泰的败而未败结局收场,高欢虽然仍有余力,但士卒却斗志全无。宇文泰虽然死伤惨重,甚至只需要西魏最后一击,但事实就是这么的巧合,因此宇文泰得以活下来。
第二次邙山之战则是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洛阳陷落的话,将直接威胁到北齐政权的存在。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
北齐全国各地的军马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已经绝望了。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的援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双角厉鬼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得俊美,甚至有些像个美女,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也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对待自己的君主特别忠心,对待自己的部下又是特别的宽厚仁和,在士兵和当时的北齐朝廷中早有威名。作为那个今日皇帝亲,明日狱下囚,今日手拉手,明日杀父仇的混乱年代;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军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并且央求狠狠惩罚自己。高长恭只好找了他的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有一次高肃上完朝的时候,兰陵王府的部从杂役尽皆四散离开,兰陵王便独自一人骑马而回;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丝毫没有对下人作出任何的惩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高肃一生劳苦功高,品德高洁又深受士民爱戴,种种迹象难免引起君王高维的警觉猜忌。为了自保,兰陵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自污形象,消弭皇帝的警惕。于是,他开始故意明目张胆地广受贿赂,全然摆出一副极其贪财的面目。此后,人们常看到他的门前,贿赂的人竟然排起了长队。
?
有句话说得好,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兰陵王给自己戴的这副贪财的面具也不例外。很快,他的极度贪财再次引起了皇上高维的警觉。再加上一些奸佞小人在皇上耳边时常进献谗言,也日渐加深了高维心中对兰陵王贪财的疑惑。如此高贵的身份却还极其贪财的理由只有一个—为谋反筹集大量的军费!
兰陵王自制的这副“假面具”终于还是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公元573年,北齐皇帝高维设宴请兰陵王,共赏那曲因为他而诞生的名曲《兰陵王出阵曲》。酒过数巡,高维感慨:“当时闯入敌阵太深了吧,万一遇到什么不测,朕将追悔莫及啊!”而此时,兰陵王却无心说道:“因为正在为“家事”担心,所以不自觉的就闯了进去。”兰陵王万万不曾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句“家事”却让高维心中长久的猜忌顿然坚定。兰陵王将国事当作家事,其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几日后,北齐帝高维的一杯御赐毒酒送至兰陵王面前。兰陵王至死不解,自己穷尽半生智慧来自保,终究还是没能逃脱人性之间的腹黑猜忌。靡靡之间,含冤而死的他没有等来天界的接引霞光,等来的却是泰山府君殿那厉鬼附体,阴森恐怖的鬼吏杜伯以及他的那辆黑色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