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贞观英杰> 第十七章 活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活字(1 / 2)

 一天下午,谢伯翔倍同陆玉成前往东市,到他一位开设了一家雕版印刷作坊的朋友那里拜访,俩人边走边谈。

谢伯翔作为一位工商业者,勤奋、务实,讲信誉、开拓进取,深具经济头脑。他与陆玉成交谈中,对陆玉成在工商业上的见解和丰富高超的格物知识非常欣赏和钦佩,而陆玉成则认为谢伯翔如果是搁在自己前世,必定会成为一位极其成功的工商业巨子。

“舅舅,扬州为海运重镇,谢家有了上等旳丝绸和琉璃后,倒可以通过船运让部分货物直接销往各邦,如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和南海各邦,再从那里交换当地珍奇之物贩往内地,必将大获其利。”

谢家也经营部分商业,深知无商不富的道理。谢伯翔道:“这样做固然获利极大,但必须拥有一支自己的船队才是长远之计。”

“可根据现有能力,先组织一只小船队,待熟悉了航道和生意后,再根据需要逐渐扩大船队规模,舅舅觉得如何?”

谢伯翔知道陆玉成是杨恭仁的红人,与他交好的官员很多,有他的帮助,做起事情来必获助益。于是道:“这样做确稳妥可行!玉成是否也想经营海运生意?”

陆玉成点点头道:“是的。舅舅,有时间您带我去见识一下扬州的造船业如何?”

“行!”谢伯翔也觉得随着家族生意的扩大,发展海外贸易也迫在眉睫了,他是位有极强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当然也想进入这利润巨大的海外贸易。

雕版印刷作坊主人柳志是谢伯翔的朋友,是位纸商,兼营雕版印刷,见到他俩到来非常热情。

听闻陆玉成是想参观一下雕版印刷,他稍犹豫了一下,就带着他们来到一座大院内。

陆玉成看到地上一口大水池,里面浸泡了许多枣木板。雕版作坊内有四个刻字工正在雕刻,另外两人正在把纸张覆盖到雕版上印刷。陆玉成挨个看了看他们的操作过程,并仔细瞧了瞧刀、錾、凿、铲、刷等工具,不时与旁边陪同的柳志交谈。

陆玉成前世对雕版印刷有些了解,谈到一些比此时更高明先进的雕版印刷方法,让柳志非常惊讶和兴奋,陆玉成也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他们坐在院子一棵柳树下边喝茶边谈话。聊了聊雕版印刷的不足之处,比如: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大批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容易更正等。交谈中陆玉成觉得柳志精通雕版印刷业务,熟悉市场行情,头脑灵活,为人诚恳,手下又有一批能工巧匠,于是陆玉成与他谈到了活字印刷的设想。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陆玉成详细介绍了木活字的制造和印刷方法。

元代的王桢深感传统刻版费工费时又费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尽如人意,于是决计改进。经过两年与刻工共同研究,设计成“活字板韵轮”,制作3万余枚木活字,将木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转轮取字,省时省力。大德二年(1298),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王祯把木活字创制法及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经过陆玉成详细的解释和辅以图形说明,柳志很快就弄明白了,他认识到了活字印刷的先进和巨大的优势,心中激动不已。但他在印刷行业浸淫多年,非常熟悉这一市场的供求形势,这个时候读书人不多,书籍一般都是手抄,并认为雕版印刷出来的书艺术性不高,非常轻视,所以只有那需求量很大的佛经和历书才釆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虽先进,但如果印数少,怎么能赚钱呢?他郑重地向陆玉成提出了这个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