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贞观英杰> 第二十六章 蝗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六章 蝗灾(1 / 2)

 贞观二年七、八月间,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岁月。

久旱后,蝗灾发生了。蝗虫,老百姓俗称“蚂蚱”,包括飞蝗和土蝗两大类。飞蝗的危害最重,尤其是东亚飞蝗,所以平时谈论的都是它。别看蝗虫个头不大,但虫多力量大,最大的蝗群可达2500亿只,飞行时声震数里,地动山摇,所过之处片绿皆无。蝗虫的食性极杂,几乎绿色植被皆可作为它们的食物,其取食不仅为了获得营养,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水分。贪*取食和长途迁飞是蝗虫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在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缺乏时,它们甚至可以去吃羊背上的毛、房屋顶上的草及有汗味或油味的农具木柄。当没有东西可吃时,它们便自相残杀,吃自己的同类。

扬州城内外,蝗虫密布,声势骇人。“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这是明朝诗人郭敦的咏飞蝗诗,诗中提及的景象就是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的蝗灾发生时的情景。

杨恭仁虽采取了陆玉成在《治蝗策》中提到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损失仍是很大。不过,尽管蝗灾造成了很大损失,但陆玉成提出的《治蝗策》仍是在古代条件下能多少行之有效的综合方法了。为此,他受到朝廷嘉奖,提升为正七品下,恰好此时大都督府田曹参军缺员,他当上了田曹参军,仍兼医学博士。

大都督府田曹参军“掌园宅、口分、永业及荫田”。陆玉成上任后想起历史上这样一件事:贞观七年上任的扬州大都督长史李袭誉,曾干过一件很大的惠民善政。当时:江淮地区的百姓一向喜欢做生意,不喜欢种田,当李袭誉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时候,凿通了雷陂的水,建造了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亩良田。

于是他联合虞理明向杨恭仁提出这个建议,得到批准后,很快实行开来。

一次,陆玉成去虞府找虞书鸿,瞧见刚从虞府大门口出来的陈彦君,神情沮丧,颇为狼狈。见到陆玉成,眼中厉芒一闪,只对之略一拱手,就转身匆匆而去。

待见到虞书鸿,问其故,虞书鸿告诉他:今天陈彦君来虞府,当面向虞书娟表达渴慕之情,声言要娶她为妻,虞书娟断然拒绝了他,陈彦君大怒,愤然离去。

不久,在一次由杨恭仁主持的大都督府会议上,陈先成突然发难,指责虞理明在江都县推广试种占城稻是劳民伤财胡作非为之举。

虞理明听了顿时一阵气结,恼怒不已,正欲站出来分辩。

陆玉成却首先起身反驳道:“江都县推广种植占城稻,这是利用占城稻的耐旱特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且为以后江南地区稻麦一年两熟的局面打下基础。如此利国利民之事应大力支持,陈司马此言差矣!”

陈先成瞪着陆玉成目露凶光,大声嚷道:“占城为一弹丸小国,那会有这样的好稻种,否则岂不早已传开!”

陆玉成也不掩饰自己的轻蔑之色,讽刺道:“占城稻虽以占城为名,但在交州和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普遍种植。陈司马未免有些孤陋寡闻了,须知没有调査就沒有发言权!”

陈先成听后气急败坏,以手指着陆玉成半天没吭声。

王彪、田为军、姚成、陈坚、唐昱文等纷纷发言支持种植占城稻,于是杨恭仁拍板定了下来。陈先成威信大降,不久就被调到洪州去了。

十月,上官仪因杨恭仁推荐上京赴进士试,陆玉成特在府里设宴为他饯行,一群士子闹了个通宵,几乎全醉倒。走时众人送至城外十里驿亭,上官仪等颇为伤感,陆玉成慨然吟诵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为之壮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