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我是康熙> 137. 暂时无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7. 暂时无缺(1 / 2)

 康熙十九年,江南风雨飘摇的时节,有一人千里迢迢返回京城,到吏部报备、销假、等候选官。(顶点小说手打小说)就到康熙皇帝在吏部上呈的一道补选折子里瞧见了那人名字,李光地。

康熙对此人印象极深,从前清剧里常会出现李光地同熊赐履的角色,然而康熙在自己手边的在职清官备忘录中,并未见此二人,后经旁敲侧击方才晓得,原来一位带薪留职,另一位被炒了鱿鱼。

康熙九年,李光地二十八岁正青年时,便通过科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职,正式踏入仕途。然而翰林院里的京官极不入流,日常档案、讲经论史,顶多算是办公室行政文员。李光地干了三年有些郁闷,便请休一次年假回乡省亲。

偏那会儿“三藩叛乱”开始闹了,李光地赶巧正在老家福建安溪休假,而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州兴兵,郑经领兵占据里泉州,这两位黑道大哥都派猎头去挖李光地的角,李光地满腹经纶又不愚傻,怎么会放着大国企不待随便跳槽,果断地拒了。

当时福建形势一片混乱,李光地带着一大家子亲戚躲藏在深山里也逃不出去。李光地毕竟是朝廷在册的官员,很怕自己身处敌战区的事实被误会了去,赶紧写了声情辞理并茂的奏疏密封在蜡丸里,派一名亲信上呈朝廷,郑重向皇帝表明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颗红心。就到

康熙在翻看归档资料里也曾瞧见那些蜡丸疏,十分佩服李光地的聪敏。老李不仅能审时度世、胸怀经略、且文采极好,上奏密疏的内容翔实有料,字字珠玑。

李光地首先说出“臣抵死固拒,幸到于今,未污清节以辱朝廷”的事实、以表白忠诚。其次描述福建地方经“二贼蹂躏,兵革不休,椎骨剥肤,民以大敝,而贼之势亦穷矣”的具体情况。

然后李光地向皇帝进言制敌取胜的进兵方略,“……仙霞地连浙江、衢州等处,杉关连江西、广信等处,漳、潮连惠州、广城等处,此三者本地经制之兵,坚壁深藏,虚张声势,自足以控制羁縻之。至于汀、赣一道,为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余人或七八千人,诈为入广之兵,道经赣州,遂转而向汀界。赣州至汀州七八日耳,而汀州至福州、泉城,来往非月余不至。比二贼闻知,则大军入闽久矣。此所谓避实击虚,迅霆不及掩耳之类也。……”

最后一段话尤其经典,康熙看完当时就乐了,李光地再次向皇帝坦露心迹、慷慨写道,“……臣今者早已为樊鸟汤鸡,然葵霍之心,晞见太阳,尚几幸于万一。就到倘有可采,伏乞睿鉴施行缘在患难之中,奏对失体,仰惟圣明照亮”

这绝不是一般的奉承话,这是相当有水平、高质量的奉承体,如果康熙也是做臣子的身份,备不住会把这段摘录下来同韦教主的尧舜禹汤,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千秋万载……一样当小抄范本。

……

后来几年经过,便如同潜伏一般,李光地留在福建与耿精忠部虚与委蛇,利用当地的人脉关系,向清廷传递机密消息,竭力帮助奉命大将军康亲王的部队取得战事胜利。当时康亲王上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