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在维拉港的扫荡战斗结束了五天之后,雷少卿的战区舰队司令部就首先转移到了维拉港,而颜国忠的战区司令部也将随后转移过来,只是当时战区司令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所以颜国忠才让新成立的战区舰队司令部先转移过去。雷少卿也就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即在颜国忠的战区司令部到达之前,他得先在这边做好迎接的准备工作,这也算得上是一个额外任务吧。
在前往维拉港之前的几天时间里,雷少卿对西南太平洋战区,以及颜国忠分配给他的那些人员也大概有了一些了解,情况并不让他感到乐观。特别是分配给战区舰队司令部的这批参谋军官的素质,在雷少卿看来,比他在第二特混舰队时的舰队参谋班子的素质还要差得多,而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普遍情况。
作为海军的主体,舰队在海军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远远超过了海军的其他兵种,也可以说是海军历史最悠久、而且最为重要的兵种。相对而言,陆战队、航空兵等等,都是后来成立的,而且其地位一直不如舰队。战区制也是在大战期间出现的,因此战区司令部实际上是一个多兵种合成司令部。就如同海航在分配飞行员的时候一样,所有最优秀的飞行员都将首先分配到舰载航空兵部队去,而剩下的才会分配给岸基航空兵部队。在参谋军官的分配方面也是一样,舰队首先挑选最优秀的参谋军官,在舰队挑过之后,再由战区司令部来挑选。而这就形成了一个结果,被分配到战区司令部负责舰队作战事务的参谋军官实际上都是舰队挑剩下的,在素质方面自然无法与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军官相提并论了。
在第二特混舰队的时候,雷少卿觉得这个安排合情合理,毕竟舰队是在一线作战的,而舰队司令部参谋军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舰队的战斗力。舰队不是依靠司令官一个人指挥的,司令官的指挥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得依靠由舰队参谋长所指挥的舰队司令部参谋军官。可以说,包含舰队司令官在内的舰队司令部实际是整个舰队的神经系统,舰队司令官只是舰队的大脑,而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军官就是神经网络,。大脑的命令能否及时下达到各个肢体,也就是舰队里的各艘战舰、各个作战部门,神经网络的反应速度以及对大脑指令的理解就极为关键了。可现在,雷少卿却感到有点头痛了,颜国忠给他安排的那些参谋军官的能力是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参谋军官甚至连随同舰队一直作战的经历都没有,那又怎么去理解舰队的战斗方式,怎么来策划舰队的作战行动呢?
也许,任何一个参谋军官的能力只是个小问题,可当这么多的小问题集中起来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而能否有效的发挥战区舰队司令部的作用参谋军官的能力又至关重要。无奈之下,雷少卿只能根据这些参谋军官的服役记录,从中挑选出了一批能力稍微好一点的。让其担负起一些重要的职责,并且让他们负责培训那些能力较差的参谋军官。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战区舰队司令部的作用那么就得设法提高参谋军官的个人能力.不说别的,仅仅是阅读那些参谋军官在海军服役的个人档案,这就让雷少卿花了不少的时间,而且这些个人档案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为了能够加强战区舰队司令部的作用,在十九日下午,雷少卿就把他需要的人员名单给了颜国忠,让颜国忠帮他设法把这些人要过来。
雷少卿开出的名单中,主要的都是第二特混舰队的参谋军官,当然,他没有去挖郝东觉的墙角,而是挑选了一批之前因伤离开第二特混舰队、或者是已经被调派到其他地方去的参谋军官。这些人当年都跟随雷少卿在第二特混舰队服役,雷少卿是比较了解这些军官的个人能力的。另外还有一批原本属于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的,专门负责舰队作战事务的参谋军官。之前,雷少卿指挥的第二特混舰队就一直在太平洋战区活动,他与太平洋战区司令部里那些负责舰队行动的参谋军官也有过不少的接触,对这些人的个人能力也比较清楚。
雷少卿只负责提出要求,至于颜国忠用什么办法去把这些军官搞到手,他可管不了那么多,但他可以想像,当颜国忠拿到这份人员名单时会有什么感想。还有郝东觉与廖汉翔在知道雷少卿准备挖他们的墙角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可雷少卿没有去管那么多,他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让西南太平洋战区舰队司令部成立起来,并且开始发挥作用,要这些人是必不可少的!
也就在雷少卿准备前往维拉港的时候,这批军官就陆续前来报道了,后来在他到维拉港建立起了战区舰队司令部的时候,最后一批军官也陆续赶了过来。雷少卿不得不佩服颜国忠的能力,其中很多军官已经在其他重要部门任职,而颜国忠能将他们挖过来,显然费了不少的力气,甚至还欠了别人不少的人情呢!
二月二十日,也就是在雷少卿到达了维拉港的第二天,西南太平洋战区舰队司令部正式宣告成立,而当时,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都没有完成。比如,雷少卿还与众多的参谋军官在一个大的仓库里办公,而原来计划用来做战区舰队的地点,也就是美军第三舰队司令部的清理工作还没有结束呢。这天,雷少卿给所有的参谋军官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在三天之内,掌握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具体情况,然后就要正式担负起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内各舰队行动的任务了。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雷少卿对西南太平洋上的情况也没有彻底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