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国家人物志> 25.王振义:中国血液学研究的领头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5.王振义:中国血液学研究的领头人(1 / 1)

 导读:王振义1924年生于江苏,是我国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振义:中国血液学研究的领头人

王振义,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理论提供了成功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

作为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王振义在五十年代初,便在国内首建了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当时国外水平差距缩短到二至三年。

六十年代,王振义发现中药生蒲黄具有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加上日常医疗工作中,看到许多急性血友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先后去世,或在化学疗法(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下,因毒副反应而不能救治。这些事实激发了一个医生应有的天职感情,决心开展血友病治疗的研究。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王振义又注意到国外的研究进展,肿瘤细胞在体外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转变为较为成熟的正常细胞,乃从事于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的探索。从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诱导分化药物的方法,却没有成功。

1986年在体外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国际上首次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频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国等学者证实了这一结果,但论文发表已晚于中国二三年。到此为止,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这种过去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范例,引起中国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

1994年通用汽车公司癌症研究基金会评委认为这是一项重大性的研究成果,为攻克肿瘤新途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因而授予王振义癌症研究大奖凯特林奖。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杂志《Blood》上发表论文,2000年获美国ISI引文经典奖,该奖表彰我国从1980年至1998年所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引用最多的47篇论文,至2000年,该论文已被引用1000次以上。这掀起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2000年美国Lichtman等教授编写的“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一书中,该文被列为86篇标志性论文中的一篇。这一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何梁何利科学奖。1996年获“求是”科技基金“突出科学家”奖。在国外,获法国“1990年杰出医生”奖牌,魏克斯曼肿瘤研究基金会奖牌,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获法国荣誉骑士勋章。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在50余年行医生涯中,一直坚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解决不少疑难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指出新的治疗见解,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

并把基础理论、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在2004年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不但如此,王振义还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其中一人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和法国外籍科学院院士,因而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2011年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