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国家人物志> 46.柳元寅:情系民生的山东支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6.柳元寅:情系民生的山东支书(1 / 2)

 ——山东省莱芜市柳家店社区发展纪实

文/新闻评论员贺斌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一个基层村干部——柳元寅,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走街串户十余载,关注百姓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倾心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让群众摆脱苦日子、过上好日子,实现人均收入翻五翻,达到一万五千元左右,家家拥有洋房,三分之一家庭拥有轿车。人人都称赞:“咱村出了好支书!全村有了新变化!”这是山东省莱芜市柳家店村支部书记柳元寅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所创造出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十三年风雨历程,柳元寅凝心聚力谋发展,让昔日贫穷落后的柳家店村“化蛹成蝶”, 由一个“城中村”变为富裕、文明、美丽、和谐和声名远播的“明星村”。

痛定思痛 借力“城改”谋发展

柳家店村地处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的城乡结合处,有居民205户,共530口人。早在2000年期间,随着市区城市的进一步北扩,该村土地逐年减少,演变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如今,经过该村两委班子近十年破釜沉舟和大刀阔斧的建设,一个全新的、环境优美的、生活富裕的“明星村”耀眼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正所谓,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农村要致富,支书是支柱。一位老人回忆说:“原来的柳家店村家家户户都住着旧房子,门口没有硬化路,一遇到下雨就泥泞不堪,周围的小河垃圾遍地飘,天气一转热就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

1998年,柳家店村迎来了一位新的支部委员——柳元寅。他曾经在新疆军区服役四年,退伍后回到家乡,打过工也做过小老板,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近乎尝遍。人生如梦、时光荏苒。2000年4月,为人憨厚、思想超前、做事周密的柳元寅,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最后,通过村支部委员会推荐和全村民主选举,柳元寅被选举为该村建国以来第三任党支部书记。这位曾经在的山东大汉,肩上责任重大。

柳元寅说:“全村老百姓的眼睛都看着我,全村人的希望都压在我身上,我不努力干出点事情,让全村改掉穷模样,就对不起柳家店村人。”

肩重任而不敢懈怠,树品行而令人敬仰。柳元寅面对全村居民的嘱托,面对现实问题多样化、复杂化,还有居民居住分散、环境脏乱差、卫生设施不完善、居民杂物乱堆、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等问题,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讨论柳家店村未来发展的大问题。经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民大会的激烈讨论,加上相关政策的号召,一个念头在柳元寅心中萌生,即自筹资金借力“城中村”改造,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变。

柳元寅认为,柳家店村不能占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却捧着贫穷落后的饭碗,必须因势利导,大刀阔斧推进“城改”,让村民生活在旧村改造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柳家店村一场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由此肇端。

凝心聚力 巧化阻力助“破冰”

柳元寅是土生土长的柳家店人,所以更了解人们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他说:“老百姓为什么不想拆迁?因为他们祖辈都居于柳家店村,故园难离,祖业难舍,一切生活基础都源于这一亩三分地和祖宅,你现在拆了,而不去考虑他们的未来生活,拆迁就没有实际意义,阻力自然就会很大。”

一切工作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才可能顺利进行。柳元寅为了让旧村改造工程,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在民主的基础上,让居民组成旧村改造委员会,参加到旧村改造的一切事务中,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柳元寅则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一遍又一遍的走访群众,深入座谈,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吸取群众对旧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安置方案,确定了拆迁计划。

整个旧村改造工程,以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柳元寅、支部副书记柳立玉为领导核心,以支部委员物业公司经理柳金广、居委委员朱雪翠和张京国等为重要骨干,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先行试点,涉及40户,二期全面推进,涉及剩余165户。

2000年,柳家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前期拆迁工作拉开序幕。一年后,柳家店东北部36户民房顺利拆除,按照规划被拆迁的居民迁居莱城电厂宿舍前,每户新建400多平方的三层商住楼(即柳园小区)。该小区共两排,楼房整齐划一,样式别致,很快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做生意。随即,柳元寅审时度势召开民主会议,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四处筹资150万元,用于配套工程——柳园商贸市场的建设,共新建房屋79间、标准彩钢瓦钢架大棚4个、固定摊位150个、临时摊位140个。柳园商贸市场投入使用后,年经营额20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

当年,首批居民先后入住新居,过上了城市生活,在拆迁和旧村改造中改变了人生轨迹,得到了实惠,提前实现了梦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同时,象征社会福利的新市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也于9月启用,为他们就医带来了便利。

该村陶女士高兴地说:“在2002年时,我们响应居委会的号召,在商住楼下自己开始创业,并开设了一家糕点店,也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我们全家的收入和旧村改造前相比,基本上翻了十多倍。2001年前,人均家庭收入3000多,现在已经不能比了,一年全家光店铺就有十多万收入,下一代的生存问题基本都解决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