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
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一个人——查良镛,金庸!
金庸在1959年和沈宝新一起出资十万,共同创办《明报》,199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992年金庸主动将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从最初的以武侠小说起家,中期靠论政发展,到后期以企业手法经营,一直竭力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和中立性,即使是在炒作盛行的二十一世纪,《明报》依然保持着持平,踏实的路线,备受各方中高层人物的尊敬,是少数同时受到港英当局,内地和台湾重视的报纸。
林枫能和这样的报业集团扯上关系很有戏剧性,还记得在休斯顿林枫让黄亿霖转交名片的那人吗,那个人叫于永明,他就是现在《明报》所有人于品海的小儿子!
林枫曾经是个生活圈子很窄的孤儿,他酷爱读书,最喜欢的两本《三国》和《红楼梦》更是充满了矛盾,向来少有朋友理解,但竟然让他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个和他完全相同的人,那就是于永明。
出生富贵的于永明看起来就像一个平民子弟,他对金融财经没半点兴趣,就是爱读书。研究各种各样的文化就是他的兴趣所在,后来就干脆到处旅游,走走停停,就这样遇到了林枫,两人年龄相仿,气息相近,很容易成为莫逆之交。所以,当林枫在休斯顿见到于永明后,就以学习中国文化的名义和他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投其所好让于永明非常开始,知道林枫要到香港便要主动请他吃饭!
“嗨,德瑞克,这里!”一进餐厅,就看到于永明站起身来。向自己招手。
林枫看着餐厅里所有人的目光同时看向自己,只能摇头苦笑,这个自来熟的热情似火还真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快步走到位坐下来,“Youn(于永明英文名),没必要这么张扬吧!”他用的是中文。
“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美国人,普通话说得比我还好,行事比我还保守!”于永明嘀咕着,“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Jacky莫明,怎么样?名字很有意思吧!”
“德瑞克.史密斯,或者可以叫我的中文名——林枫!”终于可以说出这个名字了,林枫很开心。
“呵呵。很高兴认识你,永明给我提过你好几次!”莫明是个四十多岁是中年男子,精神很好,笑容满面,如果有显微镜观察他的眼睛,还会从中发现一丝好奇。
林枫事先给永明说过他这次来香港是寻求投资资本市场地机会。这一点都不怕泄露。香港一直是个国际金融市场。几乎每天都有国际资本进进出出。没什么奇怪。只是由永明传递到莫明耳中地体育经纪人身份。精通中国文化。带着近千万美元(这是林枫透露给永明地数字)投资股票市场。这个怪异地组合勾起了莫明地好奇心。
莫明是于品海多年带在身边地亲信。还带过小时候地永明。现在在《明报》负责香港地财经版。近年来香港经济地活跃让《明报》也把更大地精力投在这方面。当永明向他提到关于林枫地事。立即引起了他地好奇。今天主动跟了过来。
这正合林枫之意。本来没机会都要主动创造。更别说现在送上门来了。林枫希望能更多地和香港媒体接触。配合基里方面一起造成外资大规模进入香港市场地假象。尽快加速香港股市地上扬。如果得到不《明报》。《香港商报》。亚洲卫视这样影响力大地媒体配合。是不可能地。
正所谓说着有心。听者有意。一拍即合。当林枫提到杜邦家族子弟和美国银行地产大亨时。莫明地眼睛都要发光了。在经济制度高度发达地情况下。现在要找到新地吸引市民眼球地事很不容易。一个明确地。有可能佩上当事人访谈地消息有很大诱惑力。
两个人谈得很开心。永明就很郁闷了。他主动约起来地饭局。结果自己成了看客。只好闷着头吃东西。然后把咖啡喝了一杯又一杯。
听着听着。于永明越来越好奇。林枫对中国人地习俗文化太了解了。连东方报纸该怎么样吸引读者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最令他吃惊地是。还是林枫中文地纯熟程度。而且很多习语信手拈来。没有半丝迟滞。
“我们看好香港地发展,而且对香港回归大陆有充足的信心,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来香港投资!”林枫信心十足地表示,“香港本身就主要借助贸易和商品进出口以及金融流通,一旦回归大陆,香港将作为整个中国地重要口岸,金融市场也有中央政府庞大的外汇储备做支撑,没有任何理由不看好!”
莫明连连点头,这也是支持回归的香港人主要的理由,只是没想到一个美国人也有同样的观点,赶忙记下,“你们没有担心因为回归而可能影响香港的现有政策吗?”
“当然不会,我们相信一个大国的气度和承诺,可能会有动荡,但向好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就是我们都对此有信心,难道香港人反而没有吗?”林枫反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