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刚开始李世民拽着许央巡营是因为带着怀疑,到后来的巡营就是李世民真的觉得需要许央了。
从开始的一言不发,频频点头,到后来李世民表现出信任后,许央就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改进意见,逐渐让李世民不再是监视,而是信任。
若甄翟儿部有许央这样军略水准的人,那甄翟儿就不会是流寇,应该是统一河北道义军的首领。
也就过了三天,李世民已经彻底认可许央了。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许央的武力值。
对了,还有来历。
有几次李世民欲言又止,却又住口不提了。
询问来历,要不就是关系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可以确定许央铁定留下了;要不就是心存疑虑,需要知道来历来让自己决断。
这两点都不存在,李世民就一直没问,甚至没有考究许央三人的武力值。
自从用过望远镜,李世民每天到到临近前线的山头上望远,就成了惯例,连带的许央每天都得陪伴着。
几次许央开口要送给李世民,每次都拒绝了:“君子不夺人所好。”
要是君王也可以称为君子,那天下皆君子。
或许,十八岁的李世民还没有做君王的准备,还以君子的操守鞭策自己吧。
“二哥,无非机工而已,有铜匠,有水晶,机工的学问就可以制作望远镜了。”
这些物事很贵,对于唐国公府应该不算事。
许央说着,又一次将望远镜递给李世民。每天都走一道程序,挺没劲的。
许央觉得要是将望远镜让李世民自己带着,就不用每天陪着他望父了。
也不知道李世民是想参战,还是担心他老爹的安危。
“许央,你看看,前线是不是出状况了?”
许央接过望远镜,见李世民相当郑重,很快就将前线找准,也看到了前线的战况…~李渊居然被甄翟儿包围了。虽然还不成称之为包围,包围的态势是形成了。
这几日一直都在观战,就是昨日,双方还是处于对峙,互有胜负的小部分作战。
今日望远镜看到的,却见甄翟儿似乎增兵了,兵员数量是李渊率领队伍的三五倍之多,将李渊围住了。
“我负责外围牵制,这些人又是从哪里开拔过来的?看来留在外围没有任何作用了。”
李世民自言自语,又像是跟许央交流。
“在隰县遭遇的那部分,少说千人,是筹集粮食的。也就是说,甄翟儿应该外派几支筹集粮食的队伍。这时候应该是全部集结了,兵员增加也说的过去。”
可能李世民还不信许央的说辞,选择性忽略了,许央不得不再次提醒一下。只有从这点考虑,才能解释甄翟儿部再次有兵员增加的现象。
“集合!”
李世民直接让传令兵集合队伍······是该出击了。
许央又用望远镜看了看前线那所谓的包围圈。距离很远,只能大概的看出大态势,却看不太清具体的战斗,以及排兵布阵。
“二哥,情况有些不太对,似乎所谓的包围······怎么说呢,你还是自己看看。”
表现要适度,与上官相处的基本原则。跟上官交流时,任何时都要有余地,让上官发挥的余地。
“你是说这包围圈不扎实?随时都有突围的可能?”
李世民看到的也让他有疑惑。态势的包围的态势,可看那似乎在战斗的场景,却不是一方包围一方被围的战斗。
“甄翟儿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想来二哥清楚。唐公军事大家,绝不会令自身陷入包围圈内,还是这样明显的包围圈。”
许央还是那种说一半不懂一半,不是点明李世民思考问题的纰漏,而是将李世民心中的疑虑说出来。
李世民军略上的水平,后世是有公论的,有些问题不是他看不出来,而是他不能这样考虑,或者说面对自己父亲时,他必须回避这样的思路。
“许央,或许你的判断是对的,但是,这时候我必须的出兵,作为下官,见上官落入险境不能不作为;作为儿子,见父亲这般状况也不能不出兵。”
这时候的李世民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少郎君,有些事还不能完全理性的去决断。不过,这样的李世民,多少让许央觉得亲近。
“你不知道,杨广给我父亲用于平叛,安靖整个河东和朔方的军卒只有五千,也就是说,真正的能战之士只有五千。”
“我这留着一千,剩下的都是新招募的,甚至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上战场,有的都没见过血。所以,真的不能懈怠,不敢有任何的侥幸。”
五千?许央难以置信的看了看望远镜里的前线,又看看李世民部,加起来少说也有小两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