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如端正脊背,打起精神回萧问天道:“陛下所思所谋用意深远,卑臣自愧不如。陛下尽管说,臣洗耳恭听“。
“行了行了,你呀,别给朕来这套阿谀奉承之词!”,萧问天挥手指向贾如点了点,“贾如,朕给你交个底。你这套主张,终朕一生都会毫无保留的支持你,尽管放手去做吧。为国为民,朕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天子的态度表白得再明确不过了,这让贾如心里很温暖,甚至有种感激涕零的感觉。三十多年的风雨坎坷,贾如明白君臣际遇是何等可遇不可求之事。有才具还得有明君,至少在去年以前的先帝一朝,他贾如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只能落得个辞官为民。一介草民啊,终日为衣食劳苦,还有什么理想跟抱负?!
贾如再次抬头细细凝望着天子。虽然年轻却不失沉稳,一双深邃黝黑的眸子神气内敛,隐隐之间透出一股不屈和决然,这让他依稀看到了前朝孝武皇帝的背影。既然大汉朝有如此忧国忧民的圣明之主,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搭上身家性命借以报之?!
了却君王天下事,留下身前身后名。“不管啦!”,贾如在心中叹道,“千秋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吧。前面的路,纵然刀山火海,我贾如必不吝惜此身”。
萧问天当然不知道贾如此时在想些什么,看他兀自沉思的样子,以为贾如在等自己开口说话呢,于是清清嗓子继续往下说道:“贾如,这么着吧,眼下朕要先把朝堂上的事情摆布利落喽,调整人事、改改军制。你先去太学宫给那些个士子们讲授讲授,把“王”、“霸”之道的新意讲给士子们听一听。记住,浅尝则止,主要观察观察士子当中有没有可造之才”。
“喏!臣明白了”,贾如回道,“在卑臣看来,陛下此举……是让臣自己去太学宫挑人喽?”。
“没错,朕是这个意思。你呀,去太学宫之后,更化改制的事情一个字也不要讲。纯粹讲经论法,明白吗?”,顿了顿,萧问天继续交代道,“把孔子、孟子、荀子,包括法家的韩非子、商鞅那些主张好好理一理。哦,还有我大汉的那些个大儒,比如董仲舒的一些言论。一切有利于今后革新的主张留下,像什么天道谶纬之言就不要讲了。留下精华、去其糟粕,从太学宫开始,彻底给我大汉的臣民洗洗脑,刮起大汉国学之新风!”。
“臣明白”,贾如回禀道,“一则,挑选年轻才俊需要时日;其次,陛下安定朝局也需要时日。既如此,卑臣就静候陛下搭好戏台”。
“嗯,从今日起呀,你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对了,就是太学宫那边的一套制度朕看也得改一改,不能只有儒家的博士。当然,这是后话了,一步一步来吧”。
萧问天言毕,许久没有下文。贾如仔细回味天子前前后后的话语,骤然发觉今上的设想远比他想像中的宏大。政事、兵事、民风……现在又把学事加了进来。看来,天子的雄心远非自己所能度量,他这是想把大汉朝来个里里外外、翻天覆地的变革呀!
风云际会、大潮浩荡,放眼当今天下,舍我其谁!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贾如心中升腾而起,那颗不再年轻的心再次激情涌动,似有无数个声音在耳旁催促着他:往前走吧,何忧荆棘坎坷!旦有一腔热血在,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知不觉中又过去小半个时辰,贾如胸中的激情褪去,肚皮里面却又咕咕地阵阵翻滚起来。他的确饿坏了,今儿清早一撂缰绳便随张放直奔宫城而来,紧接着面见天子、商讨这些治国理民的大计。可以说是滴水未进、粒米未沾。
好在所有的大致框架已经划定,天子没再拉着贾如说什么正经事,看似不经意地问起了他的终身大事。
贾如一面时不时瞅瞅宣室殿的大门,一面支支吾吾地闪烁其词。俗语道饱暖思淫欲,他觉得眼下一顿热热的饱食最实际。再说,自己一个穷酸落拓、早已过而立之年的老家伙,还有哪家的姑娘瞧得上眼?
一个人过好哇!贾如一直这样安慰自己。有酒谋一醉,醉可上青云。神游天外之时,便可挣脱现实中的一切束缚,没有孤寂也没有痛苦,没有失意也无需期盼……(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