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文明破晓> 第653章 美国卖粮(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3章 美国卖粮(三)(2 / 2)

吴有平点点头,“我相信美国方面的诚意,我建议,等中国元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中美之间立刻召开粮食进口的会议。”

赫尔没想到局面不知不觉发展到他最不想看到的地步。中国元的问题属于美国财政部的工作范畴,中美粮食问题,则是中美商务部的工作领域。只有中日美英四国军事再平衡归赫尔这个国务卿管理。

结果吴有平坚持要让中国元问题先解决,虽然这也算是完成了他此行的沟通,得到了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与赫尔自己的如意算盘差的太远。

不得以,赫尔只能说道:“我想求见何锐主席。”

吴有平立刻把此事推给了外交部,“那就请李部长与赫尔先生谈。”

何锐一点都不想见赫尔。倒不是何锐的看法与吴有平不同,不想让赫尔发现中国政府内部有分歧。而是何锐当下正在分析美国最新的动向,真的没空见赫尔。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与美国国务卿谈论美国的大战略,是最愚蠢的选择。国务卿或许知道罗斯福总统的安排,但是国务卿一定不肯说出来,还会尝试误导何锐。

之所以何锐这么着急,是因为最近美国发生的事情与历史上发生的罗斯福新政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历史上,罗斯福摧枯拉朽般轻松赢得大选,美国人民对于罗斯福新政充满了期待。现在的罗斯福是险胜,罗斯福遭到的反对力度比历史上强了很多。

也许是共和党议员们认为罗斯福绝非唯一选择,也许是何锐改变了历史之后,美国议员们出现了大量的人员变化,或者是想法发生了改变。总之,罗斯福的《紧急银行法》得到了通过,但是银行管理法却被国会给否了。

这些还不是何锐最在意的,因为何锐根本没了解过1933年的美国参众两院的人员都是谁,自然没办法做出对比。

何锐感觉到不对头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节目居然没有出现。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

有一种看法,路边谈话在历史上十分重要,因为罗斯福本人利用了广播这种新式媒体工具,向美国人民讲述了他的新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把复杂的金融问题用民众们能理解的语言讲给民众,从而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何锐以前也信这种说法,但是现在何锐可不信了。现在的广播电台因为没有卫星,覆盖不了广大乡村。而且收音机这种工具现在价格昂贵,也不是穷人能买得起的。

即便可以用录播的方式把路边谈话在各地播放,人民的知识结构根本无法理解银行业的复杂程度,听了也是白听。

真正起作用的,或许只是罗斯福作为总统,向人民们传达了他正在努力解决经济危机。但是想做到这样的宣传,普通的报纸就足够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虽然何锐不相信路边谈话的效果。但是罗斯福没有搞路边谈话,却证明了罗斯福面对的局势已经变化了太多。何锐不得不开始研究一下美国可能的变化。历史上罗斯福四次当选总统,对于美国来说,罗斯福如果只当了两届总统,是一件能够改变美国的大事。

现在中国掌握的资料不算太多,即便如此,资料也堆了满了几个运公文的小车,何锐以极快的速度翻阅着。由于何锐并非历史学家,这些资料基本都没办法做出对比。便是如此,何锐也觉得非常有趣。

大概能确定的是,罗斯福新政选择通过大放水来解决经济危机。何锐只知道历史上胡佛总统搞了非常多的以工代赈的政策。现在看,罗斯福绝非否定了这些政策,他不仅继承了胡佛制定的计划,还把计划给扩大了很多倍。

后世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何锐认为这是牵强附会。凯恩斯本人是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方案是为英国量身定制。美国与英国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市场格局,人民消费力等方面都完全不同。自然没有什么可比性。

如果非得牵强附会,那无疑是对英美两国经济学家的侮辱。正经的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制定计划必须严格按照现实基础。如果罗斯福照搬了凯恩斯,那么美国经济必然完蛋。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恢复信心”,这点也没问题。这也是何锐搞不明白为什么“炉边谈话”没有播出的原因。现在能解释的可能性只有两个,要么是炉边谈话本就是一时起意,并非深思熟虑。这种可能性最大。另一种可能则是,有一些事情让罗斯福不愿意进行炉边谈话。何锐想搞明白到底是什么阻止了罗斯福这么做。

如果此时罗斯福能听到何锐的心声,他大概会苦笑一下。因为何锐这几年就没少干“炉边谈话”的事情。

当下的美国社会上,认为世界上有四大“独裁者”。分别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中国的何锐,苏联的斯大林,以及德国刚上台的希特勒。

这四位独裁者们都很注重利用广播工具来对人民进行宣传。尤其是苏联与中国这两个都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裁者。社会主义在当下的世界非常流行,四位美国眼中的独裁者都自称自己搞社会主义。

罗斯福最初的确想搞炉边谈话,但是他的幕僚甚至是广播公司的负责人都表示,如果罗斯福这么做,就会被扣上试图成为独裁者的帽子。而且罗斯福甚至不能在广播里对此事进行澄清,越澄清越糟糕。

首发&:塔>-读小说

而且罗斯福的内阁成员们也向罗斯福提供了一个很乐观的数据。按照最初的计划,中国去年应该从美国购买1000万吨粮食,实际上中国购买了1480万吨粮食。这让美国农民大大的缓了一口气。由于卖到国外的粮食太多,导致了美国粮食价格暴涨。农业就业人口数量随之暴增。

虽然市场上依旧没钱,但是经济是真的被拉动了。现阶段,罗斯福的《紧急银行法》可以向缺乏现金的农业注入资金,经济立刻就会开始迅速好转。

罗斯福的幕僚与广播公司的负责人也承认,炉边谈话这种模式相当好。所以他们建议,罗斯福在百日新政起到效果之后再进行这样的谈话。只要经济开始好转,抨击罗斯福寻求成为独裁者的谣言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力。

罗斯福认为这个建议很不错,便接受了。

何锐虽然不知道这个内幕消息,却也注意到了美国经济的变化。这让何锐花了更多时间来推演,以至于连美国国务卿赫尔来访都不愿意见。

法国经济发生的根本性改变,是何锐有意推动的。现在美国经济的变化,则是何锐无意推动的。原因很简单,去年美国粮食收购价格已经低到了不买就是吃亏的程度。何锐按照低价收购的经济原则出手。所以何锐不得不花时间推演,战争会不会提前爆发。

历史上,罗斯福为代表的美国精英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推动者。经济变化,只会让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推动战争。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文明破晓更新,第653章 美国卖粮(三)免费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