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龙起苍茫> 第五章 兰芳复国 第三十三节 我们的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兰芳复国 第三十三节 我们的海(1 / 2)

 最近实在太累了,但尽量保持多码字,哪怕每天一章。成绩虽然不好,但一定继续努力,给支持我的弟兄们一个交代。今天三更,明天再补一章欠债。

14日短命的光绪皇帝病逝于瀛台涵元殿,这位倒霉的皇帝终其一生也没能够真正的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最后郁郁而终,死时才38岁。也许这还不算什么大新闻,但今天早上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病死的消息通过电报传到世界各地后,终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位掌握中国大权数十年的老太后的逝世将导致中国政坛一系列的变局,权力更迭以及风云变幻将是接下来的政治主流。许多国家开始针对这一形势开始研究对策,以确定下一步的走向,对满清政策的调整。精明的人已经预见到谁先开始布局并且做出一些有深远意义的先见之明的针对性行动,那么将会在将来的中国得到巨大的回报。

坤甸这边的许多人都在感慨光绪皇帝的短命以及讨论小皇帝继任后的权力分配会给国内革命带来怎样的机遇,而李秉衡的脑子里却在想着慈禧下葬时价值连城的陪葬物品。后世估计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在5000万两白银。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蛋,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正在李秉衡想的出神的时候,程璧光满脸兴奋的走过来说道:“光华,鱼雷工厂新研制的鱼雷成功了。这下我们不用受制于列强国家,以前我在北洋舰队的时候订购的鱼雷一条就在数万两乃至十数万两银子,训练从来不敢用实弹,储备少,甲午年的时候鱼雷当成宝贝,发一条少一条。”

程璧光所说的新式鱼雷是无航迹电动鱼雷,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当然紧接着将研制更加先进的氧气鱼雷,它的的出现更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无航迹电动鱼雷不同,氧气鱼雷并不是在与通用电气合资的鱼雷研究所研制的,而是自主秘密研制,即便将来大规模建造并服役,仍然处于保密状态。

在离开坤甸外港十多海里的西部海域,“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和“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的挂着德国国旗进行的巡航。返回坤甸港后,将举行一个交接仪式。在那里,这两艘军舰将升起兰芳共和国国旗与兰芳共和国海军军旗,正式加入到兰芳海军的序列。

“南洋的海就是那么的蓝,好像很浅的样子。加上阳光与白云,实在是个好地方。不像我们的中国海,海水颜色是深蓝的,看了让人心生敬畏,又有莫名的悲伤。”即将改名为“泗水”号的“埃姆登”号舰长林永烈感慨道,眯着眼睛望着海天相交处的白云。“埃姆登”号五月建成后本来充实到德国在胶州湾的远东海军,但快到香港时接到命令掉头改赴南洋,谁也不知道,蝴蝶翅膀轻轻扇了下,改变了这艘传奇军舰的命运。这艘轻巡洋舰适逢英德海军军备竞赛,被作为在北海配合战列舰队实施侦察和护航的侦察巡洋舰而设计,航速较快,但是续航力较小,火力一般。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被设计了出来,所以德国人故作慷慨的把它跟“格奈森瑙”号一起派到了坤甸。但即便如此,这艘军舰相对于羸弱的中国海军来说仍然是贵重万分,让从没落的中国海军中出来的林永烈等人视若珍宝。

阳光洒在微风爱抚的海面上,金光耀眼,波光甚至能耀出白云的温柔纯洁,淡蓝的有些泛碧的海水安静的在军舰周围掀起嬉戏的浪花,仿佛在致敬一般,一如既往。这片海见证了华人的兴衰荣辱,数百年的在这里的休养生息,开发与建设。数百年前华人就在这片海经商与捕鱼,如果不是洋人的枪炮,这里早就成为了中国海的一部份。

两艘军舰经过重新刷漆,完全一新,看起来颇为威武。四周围着二十多条炮艇,也是崭新发亮,这些船都是兰芳自己生产的,最大的800多吨,造价才六万美元,实在是价廉物美的利器。

霍坚知与林永烈都是北洋后人,到了兰芳后多次写信给程璧光以及其他在国内的北洋海军后人,这支小型海军的建成与他们俩个是分不开的。

此刻两人的心情都有些激动,因为返航后,这两艘军舰将真正的属于兰芳国海军,属于华人。尤其是即将改名为“新加坡”的“格奈森瑙”号,自从北洋后,中国已经再没有过如此巨舰。甲午的耻辱,北洋的覆灭,怎能不叫人心怀悲愤,又斗志昂扬。

舰队的数百名海军官兵都是冲着这两艘大舰才来的,不仅是为了不让日益衰落的海军骨血继续风雨飘摇,也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亲自驾着大舰武卫海疆。自从程璧光到任,并且初步宣布两年内建成十万吨舰队,这个消息让所有的海军官兵都热泪盈眶,欢欣鼓舞。

兰芳方面已经分几批选拔了一千多人赴德国与美国的海军学校留学,而坤甸海军学校也大量的招生,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这个海军学校初具规模,造船厂将两条万吨轮改建成了训练舰,并且实验性的驱逐舰也已接近服役,到时将在海军学校首先被使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