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龙起苍茫> 第135节 关于一战前的规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节 关于一战前的规划(1 / 2)

 昨晚只睡了2个小时,辛苦码了这两章,大家多支持啊。点推、收藏,鲜花,来吧。

历史的天空群星荟萃,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杰出人物,用刀剑笔墨留下了不灭痕迹,让后人追忆。华夏大地,自古如此。而这个时代,仍然人才辈出,精英层出不穷,争抢主导历史走向。

李秉衡常常感叹治兰芳易,治中华难,盖因如此。接下来的中华舞台将分外精彩,政治家、军事家、野心家、汉奸走狗、伟人,在中华大地写下他们的一页。

一个人的确很难改变历史,但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应该可以撬动历史的支点,改变它的走向。

中华,中华,可否使你远离那些惨痛与破灭?

夜深人静时,李秉衡常常生出几许追问。在后世拯救中华的那几个伟人扛起华夏命运之柱前,自己能把中华民族引导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作为一个突兀的介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根基的人,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实属不易。如果同盟会以及南洋、国内支持自己的力量能再多些该多好,中国人的确不够团结,不容易围绕一个领袖坚决的服从指挥。

即便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被反对势力所包围着,黄兴等人也时不时的跟他唱反调。各有各的意见,各有各的想法,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本来李秉衡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得同盟会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其他党派与同盟会结合更加紧密,可他发现自己错的很厉害。不仅其他党派对他意见不一,同盟会中的许多元老也对他群起而攻。这个纷乱的时期,纷乱的政治,不是他一个人所能理的清的。所以这次孙中山等人的到来,也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善双方关系的契机。

后世民国建立后,即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但不可否认的便是,从同盟会改组后的国民党已经成为了政治主流,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无法绕过去。熟知后世历史的他如果不想偏安海外一隅,还想着让祖国富强起来,那么势必要直面政治,直面以同盟会为首的各个革命党派,直面国内各路粉墨登场的英雄豪杰。利用同盟会等党派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投机,而是团结国内所有进步力量为国家统一与建设服务。

兰芳国并没有采取党派政治,即因为李秉衡等人的身份,也因为目前兰芳初建,还没有到实行党派政治的成熟度。李秉衡、朱执信等人是同盟会党员,徐锡麟、秋瑾、陈伯平、马宗汉等人属于与同盟会分道扬镳的光复会,居正等人更加尴尬,身份共进会或者其他党派,但对外还宣称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同盟会过去组织混乱,制度不严,凝聚力不够等毛病在兰芳内阁也成了一笔糊涂账。

如果要在兰芳实行党派政治,必然要过同盟会等革命党派这一关。如果另立门户,那么兰芳将彻底与同盟会等割裂,将来革命成功,便是两个国家,失去了进入国内政权的机会,而革命党派也不会轻易放兰芳成立的党派进入国内政坛。而不自立门户,就要面对两种选择,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

李秉衡巧妙的综合了两种政治制度,使得总统与内阁总理合二为一,既有总统制总统的权力,又向内阁议会负责,而内阁议会则是从兰芳国家银行的股东们,也就是兰芳系统治阶级中诞生,这就使得他在目前拥有实质上的独裁权力,又避开了党派政治。虽然这种政治制度并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有着极大的缺陷,但他有信心在他执政的时期将兰芳的政治制度引导向总统制或者责任内阁制,目前他需要整合整个兰芳的资源进行他规划中的建设,只能把国家权力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并不是他想独裁,而是为时势所逼。其实兰芳实行总统制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表明自己的党派身份。而实行责任内阁制,那便要马上面对党派政治,同盟会的党魁是孙中山,总不能自己退位吧。

兰芳的有识之士对目前的这种政治制度赶到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目前形势尴尬,也无话可说。

孙中山对于兰芳的这种政治制度很能理解背后的苦衷,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要求李秉衡带着众人参观兰芳的工业基。这次来他既是准备消除双方的隔阂,重启合作,也是为了帮助兰芳走出当前的政治困局,李秉衡是他所深为器重的实干家,这样的人才不忍心就这么埋没在海外一隅,那句‘此地虽好,但非故土’发自内心,实属肺腑之言。在对兰芳的工业实力以及李秉衡的战略规划有了初步了解后,一个还不成熟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形成,在这几天的考察中始终保持着沉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