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龙起苍茫> 第218节养活四万万人的大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8节养活四万万人的大问题(1 / 2)

 “识华,有个问题直想问廖仲恺本正经的问一

连何香凝也是将询问的眼光投向他。希望能够得到解答。

“当初为何并不认识我,就能把这个基金会交给我来打理?我们素昧平生,又无相交,你居然敢这么胆大?说你鲁莽好呢?还是怎的?”

李秉衡故作神秘的一笑,总不能告诉他们是从后世的历史资料上看到他高风亮节两袖清风,所以才放心任用他吧。

“着它,不过是曾经读过廖先生的诗词,知道有双清楼罢了。”

他说的是廖仲恺当年冈结婚后的往卓,由于经济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

何香凝和廖仲悄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

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

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何香凝不知道刚才他们讨论的乃是经济之事,以为是寻常家长里短一些往事罢了,笑着说道:“想不到李先生也知道此典故,见笑了。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安慰,年少时只求理想之高远,心境之淡远,一心求知识。”

“这基金会也好,复兴大学也好。让我们的思想却变了,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做些事情,而不是遗世独立。所以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此理。”

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但是在“女子无有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熟读书的。

“那时我便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我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才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直到后来嫁给仲恺,他又教了我许多。我如今用心教学生,也鼓励一些上海的女子上学,乃是明白妇女也应当平等独立的道理。”

“如今我又仍是自学美术,边在大学里教些国画,也算是为教育尽些力,又能致力于妇女运动。”

廖仲恺也问道:“如今外界议论颇多,认为大学当注重商,尤其是西洋强国之科技,理化数学等,这文艺更是不受待见。你是从不过问这边学校与基金会的,却不知为何光力主文理并重,毫不偏颇?我是极赞成的,科技固然要学,但老祖宗的文化精华也断然不能弃之。”

“如今潮流提倡都学理科,不重视文理兼修。但我认为学理科的也要有一些绘画和音乐等文化的熏陶。”

“只重理科,那么只能风光一时,因为我们培养出的都是专才,确实可以迅的提高科技水平,帮助工业强大起来。但我认为专才并不是杰出人才,专才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满足我中华强盛的需求。”

“我中华落后太多,列强不会放任我们强大,一直对我们进行技术保密与封锁。当年北洋初建,买的舰艇还是能够得到技术,但是后来随着朝廷致力于模仿自造,连舰艇图纸都拿不到手。我们工业需求的机器设备也是如此,不说卖到我国的都是淘汰落后机器,就连工艺技术也保密的紧。”

“将来的时代是科技飞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底子又薄弱,如果没有一批能够创新的杰出人才涌现,那么我们永远只能落后于人,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创新要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让杰出人才、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这便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即便列强对我们封锁,我们仍然能够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依赖于列强而将我国建设起来。”

“像我,你们也都知道,时机械与冶金等有专长,但是我也钟情艺术,并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作为创新之魂的执著追求。我喜欢多种文化,音乐也好,美术也好,西方的,我国传统的,只要能够让我的灵魂产生共鸣我都喜欢。比如德国的古典音乐,里面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想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思想僵化,想问题能够宽一些、活一些。”

“最重要的,我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可以得到完善,而不是走弯路。信仰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问题其中之一。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也有着丰厚的文艺修养。从而使杰出人才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认清自我、坚定爱国,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珍爱生命、懂得担当,在艺术的天空中放飞想象、憧朵犬许,让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的兹彰、创造奇迹。不断帜小士女明成果转化为智慧的源泉和创新的力量。”

最后,李秉衡意犹未尽的说道:“国家多难,民族唯艰,我们的人才更应该愤图强,拥有坚定的信心与非凡的胆略,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沦为汉奸走狗。”

“说的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虽不才,但也要为民族国家浴血奋战,死不足惜。我们不能培养出来的人才沦为汉奸走狗,光华这番言论当可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廖仲恺激动的点着头,与朱佩珍等人一同鼓起掌来。

“光华对汉奸一词似有定论。莫非南洋的那些与政府对抗的势力都被你定性为汉奸?”朱佩珍稍后提出了他一贯的对南洋排除异己手段的不认同。

“不错!敌未退出我国土即言和当以汉奸国贼论!”李秉衡忽然想起了后世陈嘉庚的一句名言。

“我们在与荷兰人、英国人交战时。在后安妄图投机到把,扰乱金融市场,祸害国家经济的,又阴谋搅乱政局的,都是汉奸,这母庸置疑。而与政府对抗,要求政府与外国妥协,甚至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也是汉奸。

他们忘记了,婆罗州是谁的?是我们从荷兰人手中抢来的!还有富庶的苏门答腊,也是抢来的。这都是于华人于民族大有益处的,那帮商人照理也可以获利的,但是他们要跳出来捣乱,这不是汉奸是什么?”

“荷兰人也好,英国人也好。不是一个个被我们打服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称王称霸,不是照样在南洋被揍的服服帖帖?我可以说,光婆罗洲与苏门答腊两地,掌握在华人手中,可以养活如今的四万万人口,将来可以使我华人受益百年。如此重大之事,所有华人都能受益之事,为了洋主子的一些好处,就能完全忽视,这样的人不是汉奸是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