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龙起苍茫> 第266节中华儿女炎黄子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节中华儿女炎黄子孙(1 / 2)

 蒋邦北部多华人。纹里说的华人不仅有华人移民。也有儿州末移居缅甸的汉族后裔,乃是实实在在的汉人。

明亡时那些从前国都开封追随明朝皇帝到南京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南下,后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

桂美死后,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中原而来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

通过劲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在缅甸梯都等地生息了下来,牢牢地控制着各自的居住之地。

他们保持着汉人的传统习俗。说汉话,使用汉语文字,并且不断的吸引云南等地的华人前来聚居,在缅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人群落。

“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大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对偏远之地的“蛮夷,进行统治,大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永历帝事件后不久,在今腊戍以北的登尼,清政府也仿明制,设立了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当地土司世守其地。”

黄文虎仍然无法忘记当年大明的威名,汉室蒙尘,使得当年曾经当过明朝大官的祖先留下了家族遗,勿忘恢复汉家河山。

他多少受了这些影响,从而愿意跟着革命队伍奔走,从南洋到四川。如今再到云南、缅甸,能在中华故土与英国人作战,每每使他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弛年在北京再修改中英边境条约时,迫于英国的压力清朝终将果敢划归英属缅甸,这里的汉人也被缅甸定为“果敢族”。

不过,当黄文虎宣布将在这里建立禅邦解放组织,恢复果敢汉人身份后,他所带的护矿队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我们目前需要防备两个方向的敌军,一路便是从曼德勒过来的敌军。还有便是从东枝而来的敌军。如今我们已经占了南渡河上的铁路桥。并在那里布防,相关的战斗都将围绕那座铁路桥进行。”

“从南面过来的敌军并不强大,但是也要防止他们在久攻铁路桥不下后,调派部分军队绕个圈子,从南面起进攻。他们很有可能沿南渡河北上,在南兰附近上岸,然后直扑桑凯

黄文虎特意加重了语气,手指在桑凯这个地名上用力的戳了戳,眼睛扫视着四周。

这次熊克武特意分了一个营过来。帮助这里建立有效的统治,保证这里成为将来进攻曼德勒与南缅的桥头堡。

营长王鹏飞默不作声,眼睛一直死盯着地图看,对黄文虎的话也是深为认同。

“拿下桑凯后,他们游刃有余。既可以掉头攻铁路桥另一侧,与曼德勒敌军回合,也可以往北进展,直到拿下南榜,如此,腊戍便门户大开。不格以优势兵力进行阻击战,只能硬守了

王鹏飞手掌合在地图上,抬起头来有力地说道:“这次战斗虽然以我们营为主力,但是黄队长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他们是见过血的汉子,我们还只是纸上谈兵过。如今我们面对强敌,绝不能轻敌,与护矿队的弟兄们并肩作战,争取打好这一仗,让李大当家的看看我们不比南华的军队差

黄文虎脸上胡须东倒西歪,狠狠直竖,犹如豪猪一般,眼睛又大又黑,炯炯有神。他的心中憋足了一鼓劲,证明护矿队不比正规军差。对得起手中的枪。

在武器装备上,双方相差许多。护矿队使用的仍然是复兴式步枪,但是四川来的军队已经部分使用半自动步枪,其他军械也是优劣分明。

回头看着四下里接受练的掸邦武装以及果敢土司武装,他们许多人手中更是只有弓箭长矛,但依然漏*点澎湃,斗志高昂。

杨开耀从果敢一路追随至腊戍,成为坚定的左膀右臂,对统合缅北地区三十余万汉人以及掉人起到了带头所用。

“可是要驱逐英人,恢复我汉家时山?”

杨开耀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为何果敢等地的汉族后裔始终将缅北之地视为汉人的疆土,始终坚持自己为汉人,即便英人与缅人多方为难,矢志不改。

护矿队的许多弟兄都是从滇越铁路逃难来的苦工以及云南等地的农民。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在这缅北之地与英人打仗,当兵吃粮为主尽忠乃是他们的本分。

他的心情略微激荡着,手中紧紧地捏着一份前几日从云南过来的报纸,这份报纸上刊载着李秉衡前段时间在各家报纸上刊的文章,题目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小

“所谓中华儿女,不独满、蒙、回、藏,乃我中华大地所有民族儿女。炎黄子孙,不独诸夏或华夏。乃为中华民族之子孙。神农帝乃南蛮,伏羲出于东夷,黄帝出于西戎,中华民族各始祖共同开创华夏文明。中华之民族,非一元或多元,乃是华

“““正如孔孟出于东夷,老庄出于南蛮,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展中也就表现出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各个族群都在华夏族群的主导下成就了中华民族。造就了璀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与华族夏族东迁的同时,藏缅族群也逐渐东进南进,他们沿长江东进到湘、吴等地,同化或驱逐当的的百越族群黄尤、楚、吴越,形成楚蛮部分是土家族的祖先、部分融入了湖南汉族、吴蛮;继从中原退却后,百越族群继续南退,成为苗瑶贪族的祖先;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形成彝族、缅甸族的祖先”

李秉衡的这篇文章继承了司马迁编《史记》时的核心思想,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

“无论华夏语族、藏缅语族、通古斯语族、苗瑶语族、百越语族、蒙古语族等,皆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

“中华数千年王朝国家,而非民族国家,正说明中华乃是各民族共有之中华,中华民族涵盖所有中华族群,五千年来,已经密不可分。故。今炎黄非古炎黄,今华夏非古华夏。共存于中华大地上,便是中华儿女。”

“如此看来,汉族也好,其他各族也好,同为中华血脉。中国华人也好,海外华人也好,亦为中华血脉。”

“我中华民族开创之文明,传播之土壤,近代以来逐渐衰微乃至颓丧,我辈中华儿女当团结一致,共同奋,重建我新中华民族,开创富强之大中华体系。”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当亲如一家,团结一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文章末,李秉衡如此收尾,的确为空前的大手笔。

满族贵族便有人声称:“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当初匈奴与鲜卑都在文化典籍上注明本民族乃是炎黄子孙,“中华”之称,已经深入人心。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利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

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

李秉衡的这一论点无疑部分的否认了两派观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