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龙起苍茫> 第379节 西伯利亚的七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9节 西伯利亚的七寸(1 / 2)

 “在愚莽的外蒙古地区的西北部。北靠萨彦岭。南抵唐努旧眺。两山之间夹有一个狭长的地带,这就是唐努乌粱海。

“唐努乌梁海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居住在这里。远在汉代。臣属于匈奴的丁零人在此生息。在唐代,都波和铁勒诸部落领到吴州今宁夏灵武朝见唐太宗,表示愿“得天至尊”作唐朝局部的可汗,并请求设置唐官,将其地方设列州县。次年,唐朝在漠北广大地区设置府州,唐努乌梁海地区的都波部归渤海都督府管辖。辽金时期,先后为辽、金王所辖。,在元朝,归岭北行中书省管辖。明代蒙古瓦刺部和鞋靶部都统辖过这里。明未清初则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部辖地。晒年康熙二十五年,清朝政府令尚书阿喇尼茬临承制,阿喇尼授扎萨克图汗和托辉特的根敦以以扎萨克的头衔,管理唐努乌梁海。”

“功年雍正五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明文规定以萨彦岭为两国的分界,设立鄂博为界牌。蹦年经双方勘定又新立界牌鄂博八座,再次标明两国边界。清朝政府在唐努乌梁海地区分设唐努乌梁海总管和克穆齐克总管,并设置五旗四十六位领,统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付将军管辖。”

南北双方战事一触即之时,南京政府控制省份十余家报纸纷纷开始详细介绍唐努乌梁海的情况,并且将这两年多来卫戍唐努乌梁海的熊成基部取得的功绩一一列数,深入报道了当地军民以及垦殖军团在唐努乌粱海的开与建设。

“唐努乌梁海地区,四周山峦叠障,森林密布,适于狩猎。这里盛产珍贵皮毛,矿藏丰富。尤以产金著称;叶尼塞河源于此地,其上游各个支流遍布全境,沿河的带上地肥沃,水草丰美,适于放牧和耕。

“新成立的乌克自治州,即俄人所称之乌辛斯克州,这个乌梁海的边缘地区,这里看不见惊险的悬崖峭壁。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翠绿清爽的植物、轮廓柔和的山岭,道路沿山谷蜿蜒迂回,两旁是徐缓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落叶松、自梯和稠李的翠绿幽深详和。长得很高的青草、野花像厚厚的色彩鲜艳的绒毯铺展在树下。鸟儿鸣啭啁啾,彼此呼应。”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栏作者兼外务记者林静兰伏在案上,奋笔疾书,时不时的停下,回忆在唐努乌梁海徜徉的那段日子,眼神中不时流露出无限的向往。

美,太美了,让她时不时的便要失神,仿佛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那片让她魂牵梦系的美丽国土。

一定要记录下来,分享给所有的热爱国土的民众,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在一群默默无闻的国防军手上,完成了收复与建设。

他们的鲜血不应该白流。不应该默默无闻下去,想到那一个个黑瘦的汉子,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整洁的军装,保持着整齐的军容,那是一股骨子里的傲气。他们是保家卫国的无畏勇士。

“高耸的林木丛生的山头,遮住了半边世界,绿茵如毯的草原向另一头无限地延伸开去,山崖下雷勃诺耶湖蔚蓝色的湖面光明如鉴,北岸中部湖尖处有一座颇大的石山高耸于水面之上,石山上用树枝搭成一个阿瓦神。湖的另一边,一座座帐包闪光耀眼,一群群数不清的山羊牛马在草地上吃草,草原的远方又是重重迭迭的山峦。湖面是那样平静,可爱。湖岸很低,满是小小的卵石。湖水的颜色不同寻常碧绿中微泛灰蓝。你若脱衣下湖定有落到大海的感觉。透过水面那宛若珊瑚丛一般的茸苔清晰可见。即使在湖水深处也清激见底,这些薛苔就大片大片地蔓生在湖底,时而呈深控色,时而又显出浅绿。湖里的鱼鲜美极了!然而当地居民禁忌捕食,他们认为这里的湖是圣湖。”

小叶尼塞河顺流而下。到维兰,这是小麦的王国,就土壤说,这是乌梁海最肥沃、最富饶的地

“散落在这里的有四个师的垦殖军团,他们在打跑了沙俄侵略者之后,便在此地安居下来。对这片富饶的土地加以开,并且守卫边

“两年过去了,无边无际的荒漠平原在这里消失了,大地淹没在绵延不断的小麦、黑麦、大麻和秦稷的欢快绿波之中。有的地方可以看到瓜园,地上爬满卷曲的墨绿色的西瓜和甜瓜蔓。这里峡谷很多,有些峡谷里的小树林直延伸出来,铺展成半圆形,快活地喧闹着。偶尔还可看到村庄。凡有青草和绿茵的地方,都有坎尔井。成群的大雁、野鸭和黄色的海番鸭栖息生活在这里。”

林静兰想到自己在垦殖军团度过的那些日子,心中满是自豪感,她不但跟着一起劳动过。还客串了一把猎人,成果颇丰。

墙上挂着几张大照片。都是在那里照的,由于垦殖军团的战士没有人会照相,所以临时教授的效果并不好,拍出来…“小让她有此遗憾。没有将自只彻底的融入那。※

自己的心深深的陷在那里,真心的想要与那个美丽的世界合二为一。但是那里离繁华的中原却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到仿佛与世隔绝。

“大叶尼塞河谷与小叶尼塞河谷迥然不同。这里的山脉比较险峻,覆盖着连绵不断的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这个寒冷的地区是猎人们的宝地,但也完全会成为农耕者的宝地,这一带的许多谷地全是湿润的黑士,抓一把泥土准能挤出油来

“大叶尼塞河及其上游湖泊中,鱼非常多,因为居住在这里的索约特人不吃鱼,鱼儿们一直自然地繁殖着。河岸上,长满了高大的白杨。这些杨树丛生在水边,然而忽高忽低的石崖脚下,在那没有一撮泥土、不长一颗青草的地方,竟然也有杨树从岩缝中生长出来!实在奇怪而有趣。”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样,不管是蒙古族还是其他族,或是大量移居而来的汉人,他们都具有同一种品格,坚韧。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生存,在这里打拼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宁静中享受人生的乐趣,从未因艰苦的自然条件以及偏远而稍有迷惘。”

那里的人民生活是贫困的,但是他们从未怨天尤人,这是一种宝贵的品格。由于沙俄侵略者的掠夺与录削,富饶的土地并没有让他们富裕起来。而唐努乌梁海自治省建立起来后,贡布多尔济为的扎萨克开始了在中央政府指导下的地方自治,一个无比光明的开始。看到了致富曙光的当地军民更加热火朝天的投入到了建设当中。”

正当她构思着下文时,主编叶文卿摇了摇她办公桌前的小铃锁,笑着问道:“写的怎么样了?这次关于唐努乌梁海的文章你是有言权的。在那里待了那么久。这可是牵涉到政治的,略微注意文笔不要写偏了。”

对于南京政府关于报纸杂志等舆论管制法规。他是感到有些头痛的。这也是李秉衡内阁为人诟病之处,也是攻击李内阁独裁**统治的一大着眼点。

林静兰抿嘴笑了笑,说道:“没有那么可怕。政府的舆论管制并不算严格的,而且主要还是有针对性,有些话题,再管制,还是开放的。”

叶文卿很是佩服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生,很有主见与一些独到的看法。更是孤身一人在唐努乌梁海呆了大半年。

“看样子是要打仗了,而且,这场仗只怕要打到唐努乌梁海。”

他虽然过了热血青年的年龄,从他创办这家旅游性质的杂志就可以看出来。但他还是很关注国家民族,关注南京政府的动向。

与他一样,这一代的中国年轻精英们对南京政府都寄予厚望,在李秉衡内阁的领导下,中国正在走向崛起,这也使得他们分外珍惜眼前的一切。

“战争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