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抗日先锋野战排> 第39章 考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考学(2 / 2)

不料却引得李蒸校长大发感慨,喟然道:“当今世界,国与国之竞争,乃综合国力之竞争。我国大学教育虽文实兼有,然报投文科的学生占七成有余,报投实科的学生只有区区不足三成。想我中华人口之众,国土之大,世界罕有,近几十年来却为何屡遭外国欺凌?皆因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我国在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实用科学上远远落后于人之故!诸位同学有志于实科,将来可以裕国民之生计、促生产之发展,我是极赞同的。我正好要去考场巡查,顺便带你们过去也好,免得你们初来乍到,又生事端。”

完了,什么叫骑虎难下,这便是。好端端的来学校看看美女师妹,一眨眼的工夫,居然变成了被校长亲自领去参加入学考试,几人心底的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说话这个时代的北师大,可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存在的北师大,社会在发展进步,如今想当教师不一定要进师范大学,进了师范大学的,毕业也不一定要去当教师。今天的北师大,虽然挂的是师范大学的牌子,但是从专业的设置到最终学生的就业去向,并不是专门为培养教师而存在的一所专门性的师范大学。

但是1932年的北师大,仍然是一所彻彻底底的师范大学,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中学教师。

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一般的国立大学,如北大等,每年学费约22-40银圆;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如每年约160银圆。上述这些,都不是收入微薄的中下层民众所能负担得起的。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1929-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请注意,这是当时工资最高的上海的统计数据,其它的城市一般的工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民众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等等。30年代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普通家庭,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

而作为一所国立大学,北师大的学费是最便宜的——因为完全免学费,更美妙的是,毕业后工作几乎是不愁的,因为当时中国人平均识字率不到20%(士兵则更低,约10%),到处缺教师。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

所以当时的教书先生,可不仅仅是人们口中尊称为先生而已,还有物质待遇上的保障。因此,当年北师大的招生考试,每一次报考的人都是非常多的。相应的,竞争也非常大,考取北师大在珉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这次有些不同,参考的人数并没有达到熙熙攘攘的程度,因为这是一次补招。直接原因是长城抗战的爆发,察哈尔省、热河省和华北一部进入战争状态,导致北师大有一部分生源流失,开春寒假收假以后彻底宣告短期内无法返校就读。在1932年初,全国统一招考还没有实行,各大学拥有相当宽松的招生自主权,什么时候招生,招多少学生,招生考试的题目,考完后录取谁不录取谁,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才有了1932年春后的北师大补招。

按说其实穿越四人众是没有报考的,但是有李蒸校长亲自领来,又有哪个监考老师这么不识趣硬要核实考生身份呢?这也不全是监考老师要拍校长马屁,实际上,珉国时期的大学,因为自主性非常高,破格的事情很多,不是常常听说某某大人物当年文史满分,数学零分照样录取吗?何况多来三四个考生这样的小事——反正实科报考的学生少,空位子多的是,考卷嘛,备用的也不止四张。且让这几位同学参考就是,也不碍什么事。

目送李蒸校长在教室门口转身离去的身影,江明等四人面面相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