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陷泥沼之地,悟容民蓄众
许多宝贵智慧是在经历意外时激发的,在羑里,西伯侯姬昌曾身陷泥沼,切身感受到地中有水,水泥混合,土壤黏结。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陷入其中,实在难以挣脱,因而悟出“容民蓄众”的“人民战争思想”。
讼卦阐述了争讼之道,对待争讼的原则、态度和劝告,如果双方都能听得进去,息事宁人、妥协互让,天大的纷争到此都可以平息。
不要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够钻出牛角尖。
如果人人都能钻出牛角尖,哪还会有战争?社会不就安定和谐了嘛!那设立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关还有什么必要呢?
说得再有理,有的人就是不信!要不,同事、邻居、亲戚、朋友中怎么会有人干出五花八门丧心病狂的事—因一垄地杀人;买卖东西差一元钱要人命;因为言语冲突将人家的孩子从童车里抓起来当众摔死。
坎下
师地水师
这里所说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充其量只是社会万象中的小儿科。
穿越千年看历史,任何朝代更迭,都有血淋淋的教训。
西伯侯姬昌的心里清静吗?
犬戎、密须、黎、邘、崇国等,为什么一定要收拾,因为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省心的主,令人烦恼的是,他们消停不下来,有时偷偷摸摸,有时张牙舞爪,总是到西伯侯姬昌的地界抢东西,有时候,还抢人做奴隶。
抢就抢了呗,竟然广而告之。
古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跟跑马戏似的暴动、冲突、小战争不断,回避不了,必须面对。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姬昌满脑袋都在想,流放在羑里,他就瞎溜达起来,山上山下、山谷草地。一场意外,西伯侯姬昌惊出一身冷汗,事后越想越后怕。他一不小心,陷入泥泞的沼泽里,越是挣扎往出爬,就陷得越深,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人不该死,冥冥中似有神助,一阵风起,吹响婆娑树叶,附近一棵大树的一根比较粗壮的树枝在他的眼前摇曳起来,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西伯侯静下来,一次、两次、三次……他终于抓住树枝,小心翼翼拽着树枝,慢慢地一步步艰难地摆脱泥泞之地。
晚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思来想去。
为什么身陷泥泞沼泽之地难以脱身?因为地中有水,水泥混合,土壤黏结,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陷入其中,实在是难以挣脱。
西伯侯使用发散联想法,用最短的时间,最迅捷的方式,一下子就联想到统兵打仗,几乎是爆发性地顿悟了军事战略原则问题,阐述了用兵之道。
请看师卦卦象是如何描摹与开示的:“师,地水师,坤上坎下。”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卦讲的是军事原则问题,在工作生活中也到处能用得到。
如果您是班组长带领一支团队、部门领导手下有几个或几十号人需要安排工作、单位领导有成百上千上万人需要带好班子管好队伍、自己办公司属员分布在各大洲,在国内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华西等区域……不妨挤出点时间,了解一下相关军事原则问题,对管理下属和带队伍有好处。
如果您带过队伍,能够迅速步入堂奥。
蒙卦引导的,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师卦阐述的,是统兵打仗带队伍抓好团队管理。一个抓思想意识形态,一个抓队伍,二者都很重要。
不抓住人心,怎么管好队伍啊!
不抓组织建设,怎么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了解一下“师”。师是会意字,繁体为師,从帀(zā),从垖(duī)。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师为众,师是部属兵士众多的意思。师是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名称沿用至今。按《周官?大司马》中记载,藏兵于农,每户出一人,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按这种推算一师就是两千五百人。
我在做人事工作的时候,常常有人问“编”是什么,对“编”很感兴趣,深切渴望要一个“编制”,那意味着有工资,有五险一金,有保障。生存压力这么大,他不想当师长,也不想当旅长,更不去想发明创造,除了吃饭睡觉混日子,就想要“编制”,也是人之常情和基本需求。
部队的“编”是战斗力单位,有一定的费用标准和一定的军需物资供应跟着,也需要有杀伤力期望值。单位的“编”差不多也这样。
按照西伯侯姬昌的想法,关于部队的“编”,老百姓要不要都给?必须给。
关键在于养育好,动员好,组织好,发挥好作用。
在现在的企业中,有的人领导也当了,薪酬也拿了,管理作用倒没怎么发挥好,上级追责,找理由,找借口,推责任,就是不愿意检讨自己。给“编”,给人,给人力资源费用,工作做不出来,有什么好说的?
其次,了解为什么“地中有水”象征“师”。释师卦上坤为地、下坎为水之象。《周易集解》引陆绩曰:“坎在坤内,故曰‘地中有水’;师,众也,坤中众者,莫过于水。”
再次,了解一下何谓“容民畜众”。容,是会意字,由表示房屋的“宀”和表示山谷的“谷”两部分组合而成,房屋和山谷都可以作为纳入东西之处。容的本义指容纳,盛。《说文》解释为:“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广雅》曰:“民,氓也。”—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谷梁传?成公元年》中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畜通蓄,蓄养。“众”的甲骨文字形像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众人、大家。《说文》解释为:“眾:多也。从乑、目,衆意。”所谓容民畜众,指节用爱人,容纳百姓养育民众。
最后,谈谈为什么有“容民畜众”的启示。身陷泥泞,姬昌感受到泥和水混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和黏结性,紧紧地黏结在一起,就说那泥泞沼泽地,任何入侵者只要钻入泥泞中,就会深陷其中,要想逃脱,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就好比君与民的关系,也契合到这种程度,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同仇敌忾,任何敌人来犯入侵,必将被坚决彻底消灭。师卦象辞:“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有水之象为师卦卦象,效仿地中有水之象可以体悟用兵之道,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地水师行险而顺,地中藏聚着水源,象征着兵众,要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节用爱人,容纳百姓养育民众,寓兵于民,藏兵于民,平时务农,战时成兵,危急时刻,处处是人民战争的海洋。《周易正义》:“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
第二节
容民畜众,全民皆兵谁不怕
用兵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到民心,可以说就是清明的政治了。清明的政治,就是能够忧虑人民的疾苦和忧患,除掉民众的灾祸。所以,对内如果能够做到政治清明,对外军队就会强大。
师卦卦辞为“师:贞,丈人吉,无咎。”—说的是用兵打仗,出于正道(贞)并任用贤明的长者(大人),吉祥不会有灾难。《周易正义》曰:“若不得大人监临之,众不畏惧,不能齐众,必有咎害。”
师卦彖辞为“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师,是部署众多的意思,贞,即坚守正固。能统众多部署,坚守正道,可以成就君王之业。统帅居中正之位而刚毅,兵士行于坎险之中而顺应,用这种方法攻伐天下,民众便会顺从,很吉祥,怎么会有灾难呢?
在这里,对“毒”字需要特别解释一下,否则容易误读误释。毒,统治。这个意思只在古文里有。毒在做统治解释时不带贬义,应当注意类似“秦以无道毒天下”的翻译,应该是秦国以无道昏庸统治天下,而不是秦国以无道昏庸毒害天下。元代胡炳文在《周易本义通释》中曰:“‘毒’之一字,见得王者之师,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药之攻病,非有沉疴坚病,不轻用也。其指深矣。”毒可释为“攻治”之意。
下面,我们看看“容民畜众”在历史长河的军事实践中,从理论升华角度看,有什么样高度的认识;从军事实践角度看,缔造了什么样的辉煌?
先看军事理论—
以“贞观之治”久享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群书治要》,是为李世民“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群书治要》的显著特点是“博而要”,可谓“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jué)孙谋”的治世宝典。
《群书治要》之《政要论?兵要》中说:“夫兵之要,在于修政,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利之,利之之要,在于仁以爱之,义以理之也。故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臣民不附,汤、武不能以立功。故兵之要在得众者,善政之谓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这是说,用兵的关键在于修明政教,修明政教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要想得到民心,在于让百姓得到利益,使百姓得到利益的关键,在于用仁爱之心爱护他们,用道德仁义来治理他们。所以说,驾车的六匹马如果不互相配合,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驾驭马车跑得远;没有大臣和民众的拥护,即使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够建功立业。所以说用兵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到民心,可以说就是清明的政治了。清明的政治,就是能够忧虑人民的疾苦和忧患,除掉民众的灾祸。所以,对内如果能够做到政治清明,对外军队就会强大。
《群书治要》之《吴子?图国》中说:“吴子曰:古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民有三(三作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谋求治理国家的君主,必先教化百姓亲爱万民。军事行动若有四种不和谐的情况,不可贸然行动:君臣上下不和谐,不可以出兵;军队将士不和谐,不可以上阵出战;行列队伍不和谐,不可以进军作战;行止进退不和谐,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第三节
兴仁义之师,帅德贞正服广众
师出正道。孟子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战争是凶恶的工具,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到它,性情恬淡、胸怀宽广、心存国家危亡的人是驾驭战争的首要人选,而嗜杀成性、性情残暴的人不适宜于实现志向统治天下。战争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国家的存亡,天下形势的割据,所以用兵必须慎重。
拯救危乱,师出正义,兴师用兵,为不得已而为之。
持正的“仁义之师”,才可攻伐天下使百姓服从。
《群书治要》之《吴子?图国》对战争兴起的原因、名义、平息方法进了剖析。“凡兵所起者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困饥。其名又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危民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此其势也。”
也就是说,大凡战争的兴起有五种原因:一是争夺名誉;二是争夺利益;三是积怨日久;四是内部动乱;五是饥荒贫困。起兵的名义也有五种:一是正义之师;二是恃强之师;三是愤怒之师;四是凶暴之师;五是违逆天理之师。禁除残暴制止动乱叫义;依靠兵多将广而讨伐他人叫强;因为愤怒而起兵叫刚;抛弃礼义贪图利益叫暴;不顾国家危难、人民劳苦而兴师动众叫逆。平息这五种战争,各有不同的方法:正义之师必用礼来使其折服;恃强之师必用谦让来使其顺服;愤怒之师必用辞令来说服;凶暴之师必用奇诡之术来制服;违逆天理之师必用权宜之法来制服。这是其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正义”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解释,与其最初含义一脉相承。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
第四节
选帅重德才,小人乱邦怎能重用
统兵选帅是重中之重,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勿用”是不能重用,但不是不用。对“小人”,要给点事让他忙起来,但不能把他推到对立面。残酷无情打击“小人”,往往会招致丧心病狂的报复。
统兵选帅是重中之重,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