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穿越大清初年> 第二百八十八章 内忧外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八章 内忧外患(2 / 2)

刚刚铲倒了魏忠贤一派专权宦官的崇祯,最恨就是宦官太监,可眼下见到这司礼太监冒死也不肯抄写罪己诏,对他的拳拳维护之意跃然面上,不由心感触,只是望住了他默默出神。

没过片刻,六部侍郎循例上殿呈交奏折,见到眼前一幕,神情微凛,竟是定住了迟迟说不出话来。

“何事?”崇祯皱眉抬起头来主动询问。最近烦心的事情太多了,连祖陵都被焚,再坏的事还能坏到哪里去,那也不在乎再多几件。

“兵部有奏报……”那侍郎察言观色了好一会,深吸口气豁了出去,尽量声音平稳的上奏:“关外鞑子再度叩关南下,领军者是鞑子的睿亲王多尔衮,兵锋直指济南,战线两千余里,克我济南府城暨三州五十五县,劫掠人畜四十六万是征是抚,求万岁定夺”

崇祯的眉头紧紧拧了起来,内乱未竟,又遭外敌他是该先安内后攘外,还是该驱逐外敌,回过头来再收拾国内的乱局?

不剿内匪,祖陵被掘被焚这口气万万吞不下来,可若是先集精力对付内乱,却又有亏明初以来朱氏子孙“天子守国门”的誓言。对内匪的仇恨,与对关外铁骑的戒惧交替煎熬,令崇祯进入了两难境地。

两线作战?过去国库充盈、各地没有荒灾的时候,或许可行,但现在,他该怎么办?应该舍弃哪一头?重视哪一头?

思虑良久,崇祯还是难以决断,只得对那侍郎说了一句:“明日大朝着武百官齐聚金銮殿,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崇祯满以为武百官加起来百多号人,不能拿出一个妥帖稳当的好主意,起码也能帮助他决断究竟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然而眼前分立两派的群臣激烈争辩,却令他大失所望。

主安内的,和主攘外的,其人数和影响力竟是势均力敌,讨论了一整个上午,仍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反而吵得崇祯耳朵生疼。

全都是一群吃干饭靠不住的侫臣崇祯听得一肚子气,最终拂袖而去,独自到了武英殿,孤独长坐。

也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殿内黑暗下来,太监点燃灯烛,他才仿佛活过来般,慢慢想清楚了一些事。

关外的大清朝,它一直就在那儿,虽然袭扰不断,却都是劫掠一番即退,不见有更大的动作。而各地的乱民,不过是逼于灾荒,走投无路的难民,只要剿抚得当,应该就能镇压下去。

天子当守国门,不教外敌入侵,但拍出去一巴掌,总不如先收拢五指,握紧了拳头再轰出去力量更重与其两线作战,疲于奔命,不如先安定整个国内局势,再集力量对付外敌

崇祯点点头,自觉想得明白了,忙唤来司礼太监,命他去把锦衣卫收集的各地叛军乱民相关奏报全部挑选出来,送到自己案头,他要挑灯夜读,仔细寻摸出一条最合适的征抚之道。

司礼太监心疼的望着眼前这位虽然性情刚愎,但勤政自律远胜前几任皇帝的年轻的万岁爷,老眼微红,但使崇祯承位于百年前,如此励精图治,大明又何至于今日之祸患

崇祯可不会去注意一个太监的神情,他一旦投入工作,就是心无旁骛,整个眼里,全是一堆堆的相关资料和奏报。

忽然,一段字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段关于陕西乱民的情报,奏报上指出了这股乱民迅扩张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股乱民,悍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以此拢住了大量的民心为其所用。

“均田免赋”崇祯默念着这句口号,愤恨得一拳砸在案上:“均田均谁的田免赋如何充盈国库?国库空虚,如何养百万将士?如何修筑城墙?如何抵御外敌?”

“无知小民,只想着自身蝇头小利怎不想,边关百万将士,粮饷何来?没有粮饷赋税,兵甲何来?谁人为守家卫国而卖命?”崇祯气得险些吐血,可就是没有办法对天下所有愚民耳提面命,叫他们都知道赋税不能免均田免赋它就是一句骗人的口号

气了半天,崇祯怒极反笑,开始在如山的情报奏折搜索起来,他倒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妖孽之才,居然想出了这样绝的主意,想出这样一个足以令无知百姓飞蛾扑火般积极响应的口号来。

由于资料都集起来,崇祯又基本上都览过一遍,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一封情报,查出了这句口号的来源。

一个名字跃入眼帘,崇祯充血的眼睛瞪着眼前这个名字,眼角狠狠跳动起来,咬牙切齿地,将这名字念了一遍:“李、自、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