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姐儿跑过来听她们讲。 伍氏见她过来,让小红给她端黄米粥喝,早上就配荷包蛋。 康哥儿醒后也跟着跑过来她们这里。 伍氏看着她们吃,边跟梁老太商量道。 “早上我看了一下,街道两旁基本都是卖菜卖肉的,还有面馆跟客栈。” 如果她们想在衙门附近开店,就得开个不一样的,免得跟人家抢生意。 至于卖什么,伍氏想了好了,“干脆就卖猪肉脯吧。” 附近店铺有卖肉的,她再卖也不一定卖的比人家好。 加上还她得在家给小儿子小女儿喂养,去看店也不合适。 而且她现在也算是知县夫人,抛头露面肯定不行。 所以这卖的东西最好是别人家没有,并且不需要她亲自看着的。 猪肉干,猪肉脯都比较好卖,也比鲜肉容易保存,倒不怕卖不出去。 而且梨花镇的百姓看着挺富裕,应该能接受价格高一些的猪肉铺。 梁老太觉得这主意挺好的,便应了。 “猪肉我让小红跟她男人去买,回来你教他俩做,店铺就给他们夫妻经营,都信得过。” 伍氏也是这么想的。 小红是她是一起长大,她男人也是个有信誉的,手艺教给他们也没事。 接下来就是租铺子的事了。 伍氏不想麻烦梁晋,让小红偷偷问了这衙门一个煮饭的老婆子。 那老婆子是梨花镇本地的,今年五十了,精神头还很足。 小红一过来,她就跟小红聊的热火朝天。 小红跟她了解了这街道物价的行情,又问了一下附近有没有要租的铺子? 那婆子说有,“咱后门那里有家蜜饯铺要倒了,那家正好可以租。” 街上蜜饯铺就两三家稳固的,其他那些基本开不了多久就会倒。 竞争力大,开了也是白开。 伍氏一听这么近,当即让小红去看看。 小红跟她男人去看过后,问了价格,看了地段,各方面都不错。 伍氏见小红满意,又让小红去问了一下师爷。 师爷回话说那铺子没问题,伍氏才把那铺子租下来。 后面就是做猪肉脯跟猪肉干的事了。 莹姐儿平日最爱吃猪肉脯牛肉干,自然要来看。 伍氏在厨房教小红,两人一起做。 莹姐儿也跑进来凑热闹。 “娘,我也要学。” 伍氏见她进来,让她,“要学就站边上看。把步骤记脑子里。” 莹姐儿点头,拿了个小凳子,就站在上面看她们切做猪腿肉,去骨,腌制,烘烤。 每个步骤都很讲究。 古代没有烘烤机,都靠人工烤干,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伍氏跟小红忙活完,都天黑了。 莹姐儿看着都觉得累,却觉得蛮有意思。 伍氏问她,“学的怎么样?步骤记得住吗?” 莹姐儿当道,“记得住,就是刀太重了,拿不动。” 古代的切肉的刀,特别的重。 别说女人了,男人切肉切久了都手酸。 莹姐儿说,“娘,不然让铁匠给您弄个轻一点的切肉刀吧。” 不然一天切那么多肉,手都要断了。 伍氏突然想起,“我倒是忘了,出门前我把切肉刀带出来的。我给忙忘了。” 她本来就是卖腊肉跟猪肉铺的,出门想着要来这边租铺子,工具就带出来了。 但今天太忙,就给忘了。 莹姐儿说,“做猪肉脯太累了,不然您还是做腊肉吧。” 伍氏颔首,“慢慢来,先看看这边人喜欢吃什么。” 她先一样做一点,让小红慢慢上手。 看看这边人喜欢吃什么,往后再主打某样产品去卖。 莹姐儿看她娘挺有开店头脑,笑着拍她马屁,“不怪我爹离不开您,咱家都指着您呢。” 伍氏被她夸乐,点她脑袋,“就你会说。” 晚上梁晋忙到很晚才回来,一家人边吃饭边聊。 梁老太问,“第一天上任,还顺利吗?” 梁晋转了转脑袋,脖子有点酸。 回道,“还好,一开始不太上手,慢慢就好了。” 梁晋不笨,学什么都很快。 梁老太对儿子也有信心,就不问了。 到了第二天。 莹姐儿就准备给榕哥儿跟婷姐儿寄信了。 康哥儿也想跟景昱景芯寄信。 他们一起拿笔写信,最后封上信封,拿去门不远处的驿站。 莹姐儿记着景释榕让她养信鸽,但刚来这里,也不知道哪里在卖信鸽。 只能跑去问衙门煮饭的婆子。 那婆子最喜欢的就是跟人聊天,莹姐儿问她几句,她能跟你聊很久。 莹姐儿也想知道这里的行情,便那把椅子过来听她说。 那婆子见她这么捧场,当即去屋里拿了盘蜜饯,让莹姐儿边吃边听她说。 莹姐儿笑着应好,叉了块金丝蜜枣吃。 梨花镇的蜜饯做的特别香甜,都是用新鲜的果子秘制的,味道特别好。 不过吃多了蜜饯会牙疼,莹姐儿也不敢多吃。 那婆子见她乖巧,笑着跟她说。 “你叫莹姐儿是吧?” 莹姐儿点头,“是啊,阿婆叫什么?” 那婆子回答,“大家都叫我麻婆子,我今年五十了哦。” 说的很是开朗的样子。 莹姐儿知道老人家喜欢别人夸她年轻,当即说道,“阿婆好年轻啊,看着像四十的。” 麻婆子听后,顿时开心大笑,门牙都少了一个。 她跟莹姐儿说,“上一任知县家的孩子,可比你顽皮多了。那三个小子,实在磨人的很,我看的烦死了,可惜不能打,不然我肯定要揍他们一顿。” 莹姐儿忙问,“为什么啊?” 这得多皮?皮的让麻婆子这种活泼性子都发飙。 麻婆子回忆道,“那三个臭小子,天天捉虫子来吓我,以为老娘会怕那些,蠢透了。” “真是八九岁的年纪,狗都嫌。” 莹姐儿听的捂嘴笑,不用发言,麻婆子继续跟她吐露。 “我瞧你们一家都挺不错的,就跟你唠唠镇上的事。” 莹姐儿忙说,“好啊,我也喜欢听阿婆讲话。” 麻婆子有她当听众,自然滔滔不绝。 “咱镇上以前可没这么繁华,大片地都在种果子。” 因为有人卖果子卖的不错,大家便纷纷效仿。 后面人家做了蜜饯,百姓们又开始跟风。 最后导致一个镇全卖一样的东西。 要不是后来没饭吃了,就剩果子了,大家还没想起来要种大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