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西湖奇梦> 由余小儿志学岳飞 虎口救妹名扬乡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由余小儿志学岳飞 虎口救妹名扬乡里(1 / 2)

 话说1965年春,贾雪芹最早一次看电影,那天,母亲贾丽华带着小雪芹第一次走进了西湖六公园对面平海街上的西湖电影院,那电影院里漆黑一团,雪芹远远望去电影院里黑呼呼的座位上全是看的人,正前面银幕上正放着电影,雪芹新奇极了……看着看着,坐在身旁座位的母亲贾丽华突然对雪芹喊道:“雪芹,你快看,‘旧社会’来了,那就是‘旧社会’!”

那雪芹抬头寻声仔细看去,银幕上只见那“旧社会”原来是个中年男子,哭丧着脸,被愤怒的人们拿了根粗麻绳拴着,只见他头戴一顶纸糊的高帽子,那象高塔般的用纸糊起来的高帽子足有一米多高,压在他的头额上,高帽子上有4个黑色大字写着“我是地主”,那“旧社会”正在大街上被人游街,街上人山人海,人们相互拥挤着、推搡着,观看着哭丧着脸的“旧社会”那狼狈相……。从此,那4岁的雪芹心底里深深嵌上了新中国当时时髦的名词:“旧社会”。

话说在东南省北部有个水乡小镇━━东隐镇,它位于东南省东隐市秀洲区的西部,北濒澜溪塘,隔河与江苏省吴江县相望,东北和王江泾镇相接,南临京杭大运河,西邻桐乡乌镇,南连桐乡濮院镇,是一个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千年古镇,人口约万人,方圆4.2平方公里,是江苏、东南两省交界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集散地。这东隐镇是明清两朝五百年间是东隐府东隐县的第一大镇。东隐镇的名气原比那紧邻的乌镇大得多,那时的乌镇还只是个小起眼的小村庄,建国后因为出了个文学家茅盾,那乌镇才兴旺起来。

有趣的是以东隐镇为中心,东到东隐市市区、西到桐乡乌镇、北到吴江盛泽皆为27里水路,东隐镇真是东隐市的中心也。

却说那东隐镇内河网密布,横贯镇内的市河经亭子桥、凤舞桥、观音桥、陆家桥、唐家桥、万恩桥等几十座石拱桥向东南流入了东隐县南湖。

出东隐镇亭子桥西北再行约4华里的陆路或水路,就来到一个被竹林、稻浪遮掩着的不起眼的村落,名叫由余里,它经圣阳殿潘蒋村、红谷浜即可到达,距今也有二千年历史,一条古老小河在由余里由南而北,向东流去,小河通往东隐镇、再通往东隐县,东边村口有座跨河石桥,走过石桥就到了──由余里。

这由余里从何起名?说来也有趣味,且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大国叫楚国,楚国当时有三大名将白乙丙、由余和吴起,早在春秋时期,东隐地区属吴国管辖,当时俗称柿林乡,后越王勾践灭吴,改属越地。

有一天,楚国国王派春申尹、黄息带领由余大将,攻灭了越国,东到东海之滨的所有土地尽归楚国所有,春申尹、黄息在东海之滨的当时还只是小鱼村的上海滩,留下了“黄息坡”这个地名,后改为“黄浦江”。

当时,楚国大将由余,在东隐镇由余一带驻军和屯兵,为了解决军队士兵的饮水困难和当地村民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发动军队和村民,一起开挖了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解决军队和村民饮用水的困难,和农田灌溉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村民们为了感谢和铭记由余大将的恩德,把当时由余将军驻扎过军队和屯兵的地方取名为由余里。

由余里分东西二个村落,东余里历来为徐姓家族居住,西余里历来为贾姓家族居住,村民们还把由余将军开发的小河流取名为由余港,它北通大运河,南通东隐镇,村民们过去一直都从水路摇橹到东隐镇。

为了歌颂和永久怀念由余将军对当地人民的恩德,村民们在两村中间宽广的空地上建造了一个古庙,称由余庙。

庙宇坐北朝南,七开间门面,西边一间供奉由余将军的人像,俗称由余老爷。中间4间供奉地藏、观音、大狮子菩萨,东边还供奉猛将菩萨,由余庙过去有春、秋两季的佛事,邀请和尚、道士前来颂经、念佛。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四方乡邻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求由余老爷、观音菩萨等保佑五谷封登、人丁安康。由余庙前宽阔空地俗称由余庙广场,历来用于佛事道场、进城演戏之用。

话说1945年秋,由余里人民为了欢庆抗战胜利,同时向由余老爷献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天,由余里村民们自愿出资,推举本地乡宦,姓贾名费,字惠元的赴苏州邀请苏州京剧团前来由余庙前的广场,演出京剧三天,由当时著名京剧老生孙柏林主演《狸猫换太子》和《大闹天宫》等京剧,四乡村民踊跃前来观看,欢呼抗战胜利,这位乡绅就是雪芹的大嗲(祖父)、延龄的嗲嗲(父亲)。

且说这贾惠元早年在家乡由余里雇了三五个长工种了几亩水稻田,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村也推他贾家为望族了。

日本人来了后,贾惠元又来到东隐镇上做起了小生意,他先在西栅开起了贾氏腌腊店,后在东隐镇南栅10号,也就是小蓬莱附近与人合资开设泰聚米号。

闲话少叙,却说1933年2月的一天,春节再过几天就到了,由余里最靠西边的贾家传出了男婴响亮的哭声,乡绅贾惠元又喜得贵子,原来,在此之前,李夫人连生二子,长子出生后第3天暴亡,第二年,次子难产,这次总算保住了母命,但腹中胎儿也走上了黄泉路。

这第三子命运又多舛,这个男婴出生后不久,连续发高烧,咳嗽不止,被疾病折磨得皮包骨头,已奄奄一息,眼看儿子又要一命呜呼。

贾惠元赶紧化重金请来了新塍镇中医世家的郎中先生胡端,诊断得了急性痨病,老中医胡端马上开了药方,惠元叫奶娘煎了十来帖中药,婴儿总算起死回生,故贾惠元给这第三子取名叫延龄,贾惠元祝福这宝贝儿子延龄一生安康,延年益寿。

闲话少叙,却说岁月慢慢地在流逝,小延龄在奶娘的悉心照料下已经会走路了。1937年春节过后,虚岁5岁的小延龄按照习俗,也到了上学读书的年纪了,父亲为小延龄找了当地有名的郑昼三私塾读书。

郑老先生以前是个晚清秀才,学识渊博,教育严格,他60多岁年纪,头上戴个小帽,身穿长袍马褂,戴一付老花眼镜,手里还常拿一把水烟管。

上学的那天,早饭后,李夫人给小延龄穿上新罩衫,挎上小书包,贾惠元为儿子备了一篮粽子,一篮红纸封的状元糕,这些东西是送给老师和同学吃,算是结缘,也是讨个“高中状元”的好口彩,这是学生上学的一种礼节。

贾惠元带着小延龄到三里开外的红谷浜来见郑昼三老先生,贾惠元命延龄向郑先生行三鞠躬拜师礼。

郑昼三老先生弯曲腰身拉着小手问小延龄道:“小儿,叫什么名字?”

小延龄鞠了一躬道:“先生,我叫贾延龄!”

郑老先生随即唤来一位校役,嘱咐他送延龄到后院一间大课堂去,并把状元糕分给同学们,分完后,贾惠元父子与郑老先生拱手而别。

第二天,小延龄吃过早饭,当太阳刚露出地面,由奶娘陪着,延龄就背着小书包,迎着金色的阳光,来到了红谷浜,进了郑昼三老先生私塾。

郑老先生早已在门口迎候学生们,郑老先生看到小延龄第一个跨进了私塾的大门,乐呵呵地道:“我看我的这些学生里,延龄这孩子将来最有出息!”

因为小延龄总是来得最早,郑老先生总是第一个手把手地教小延龄练毛笔字,教如何磨墨、如何握笔、如何临贴,首先练柳公权的《玄秘塔》,后练颜真卿的《多宝塔》,不但练大字,还练小楷《灵飞经》,有一天,郑老先生还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发黄的《芥子园画谱》,手把手地教小延龄临摹《芥子园画谱》。

临摹字画时,郑老先生强调指法和笔法。指法,必须下笔有力,腕肘悬空,人端笔正。笔法,注重字画的气势,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心静无杂念一股作气。

在上课时,郑老先生总是当着全班三十几名学生的面点名夸奖延龄的勤奋好学,这引起了班里几个纨绔子弟的忌恨。

一天下午,几个纨绔子弟下课在一起商量怎样对付延龄,他们商量着对延龄动动拳脚……。

一个叫陈仕华的道:“延龄这小子,看来眼里没我们了,……。”

那天下午,延龄放学路上,突然田塍下窜出五、六个同学,为首就是陈仕华。

陈仕华道:“贾延龄,你听着,以后放学路上,要给我们一人一个饼吃,要不叫你吃拳头!”

延龄道:“干吗要给你们吃?”

仕华道:“我看你是讨希吃(找死)!给我打!今天要弄死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