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史记> 卷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一(2 / 2)

太史公说:古时候将大臣的功劳分为五等,用德行来为建立宗庙、安定社稷的,称为“勋”,用言论来为江山奠基的称为“劳”,用武力建功立业的称为“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为“伐”,有深的资历的称为“阅”。封爵的誓词是这样说的:“即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般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般小,封国也会永远安宁,一直承传给子孙后代。”看起来起初未尝不想巩固功臣们的根本,但是到了后来,他们的子孙旁支却没有好好继承先辈的基业,日益衰落了。

我研读了高祖时被封为侯的那些功臣的资料,考察他们最初被封和最终失去爵位的原因以后,有了这样的感想:这与我前面所听到的誓词有别了!《尚书》说道:“唐尧以前的许多国家都是和睦相处的。”到了夏、商的时候,有的封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周朝时封了八百个诸侯,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以后,这八百个诸侯的后代在《春秋》上仍有记载。《尚书》上记载着唐尧、虞舜的后代子孙为侯、为伯的,历经了三个朝代一千多年,封国仍然能保全,承担着守护天子的任务,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坚定地捍卫着仁义之道,遵守天子制定的法令吗?汉朝建国的时候,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个人。当时天下刚刚平定下来,所以大城市以及著名的都会的人口都处于流亡的状态,记载中可寻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也就是说当时大侯的食邑不过只有万户,而小侯的食邑只有五六百户。后来几代过后,百姓都回到故乡,户口也就日益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人的封邑,有的能达到四万户,小侯的户数也比起初受封时增加了一倍,他们的财富也有所增加。这样,他们的子孙便越来越骄横无度,渐渐忘却了祖先创业的艰难,其行为也越来越淫乱邪恶。从汉初到太初的百年之间,只剩下五个侯了,其他的侯全都因为犯罪而丧命,封国也被废除了,都完了!国家的法律的确对他们管得严密了一些,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小心翼翼地去遵守当时的法律。

处在当今的时代,要记住古代的道理,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但不一定要和古代人做事的方式相同。各朝帝王的礼法从来都各不相同,所致力的方面也都不一样,主旨是要以成功为最终的目标,怎么可以要求礼法完全相同呢?通过观察臣子之所以能够得到尊宠或是遭到贬弃的原因,就可以发现,当代也存在着许多或得或失的例子,何必一定要去回顾过去的情况呢?由此,我谨慎地记录下这些功臣的经历始末,用表格来将文字记载下来,但有一些地方还是不能将故事的本末讲述得非常详尽,我只记录清楚显著的那些部分,有疑惑的部分就空下来。今后如果有人想要详细地记载他们的故事,可以参阅这张表格。

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研读了有关秦、楚之间的史书记载,说道:最早起兵发难的人是陈涉,残酷而暴戾地灭掉秦朝的人是项羽,而平定暴乱,赢得天下,最终登上帝位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变更号令达三次之多,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么急促的。

起初虞舜、夏禹刚兴起的时候,他们用于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们都沐浴到了他们的恩泽,他们都曾代行过君主的政事,还要经受上天的考验,然后才能即位。商汤、周武的称王,是由契、后稷讲求仁义、施行德政而开始的,经历了十几代后,到了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竟然没有经过事先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来相会,不过当时他们认为还不到改朝换代的时候,从那时以后,才将夏桀放逐,将殷纣王杀死。秦国是自襄公时开始兴起,在文公、秦穆公时显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到了献公、孝公以后,开始逐步侵占六国的领土,经历了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才兼并了六国。要像虞、夏、汤、武那样施行德治,像秦那样使用武力,才能取得成功,一统天下竟是如此艰难!

秦始皇称帝以后,出于担心之所以过去战事不断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因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封给功臣和宗室,而且还将名城毁坏,将刀箭销毁,将各地的豪强恶霸铲除,想要维持万世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是兴起于民间的,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联合起来讨伐残暴的秦朝,其气势超过了三代的气势,从前秦朝发布的禁令,恰好可以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来排除创业时的艰难。因此,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而成为天下之英雄的人,怎么能因为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要将帝位传给所谓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旨意吗,这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大圣人,又有谁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承受天命而建立起帝业呢!

六国表

太史公阅读《秦记》时,读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将都城东迁到洛邑,秦襄公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他建西畤以祭祀白帝,自此僭越的迹象就开始出现了。《礼记》上说:“天子祭祀天地,而诸侯祭祀的是其领地内的名山大川。”那时秦国风俗还混杂着戎、翟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以暴戾为首要的手段,把仁义放在次要的位置,秦国论地位算是藩臣,但却陈列着天子的郊祭,君子都为此而感到恐慌。到了文公时,越过陇地,将夷狄驱除,尊奉陈宝为神物,在岐、雍两地之间经营,而到了秦穆公执掌政事的时候,秦国东方的边境已经到达黄河附近,已经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诸侯的地位并驾齐驱了。自此后,陪臣开始执掌国政,大夫世世代代享受俸禄,而六卿也独揽了晋国的政权,各地征伐并会盟诸侯,其威望逐渐超过了其他诸侯。到了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立为齐相国时,诸侯们也迟延着不去讨伐他,海内外都争着打仗了。最终三国分掉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齐国而自己霸占了齐国,从这时起,六国开始强盛。各诸侯国专门以增强自己的兵力和兼并敌国为营生,无处不用阴谋诡计,纵横短长之说开始兴起。谎称奉行王命的人蜂拥而起,天下人对所立的盟约都不讲信用,尽管各国都设有人质,剖析符契,但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偏僻弱小的国家,中原的诸侯国都排斥它,将它与戎、翟之族视为同类,到了献公以后,秦国却在诸侯中崛起。论及秦国最讲道义的行为,也还是不如鲁、卫最暴戾的行为更合乎仁义,估量着秦国的兵力是比不上三晋强大的,然而最终秦国还是兼并了天下,这未必是因为秦国借助着地势险固之便利的缘故,好像是由于上天在帮助它吧。

有人说:“东方是事物始发的地方,西方是事物成熟的地方。”开始起事的一定开始于东南,而收获实际功效的往往是在西北,因而夏禹兴起于西羌,商汤兴起于毫,周朝得以称王也是因为凭借了丰、镐之地讨伐殷的缘故,秦国成就帝业是依雍州而起,汉家的兴起是从蜀汉开始的。

秦国兼并天下以后,烧毁了天下的《诗》、《书》,对诸侯国史记的损害尤为严重,那是由于书中含有讽刺秦国的言论。之所以现在还能看到《诗》、《书》,多因为这些书藏于民间,而唯独史记藏在周室,所以就被烧毁了。可惜啊,真是可惜啊!只留下了《秦记》,又没有载录下日月,文辞也简略不全。然而战国时代的那些权变之术有许多还是值得借鉴的,不一定非要遵循上古的。秦大多是靠着暴力的手段取得天下的,然而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秦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法创新,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传上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所采用的方法与我们这个时代是相近的,风俗演变也与我们这个时代相类似,虽然他们的议论较为卑下,但却是易于施行的。读书人拘泥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敢对其有称道之语,这与用耳朵进食没有什么区别。真是可悲啊!

于是我按照《秦记》,接在《春秋》的后面,从周元王开始,为六国的时事列一个表格,截止到秦二世,共计二百七十年,记录下我听说的那些有关治乱兴衰的缘由,以供后世人阅览。

封禅书

自古以来承受天命为帝王的人,哪有不封禅的?大概有很多帝王在上天没有显示吉兆、祥瑞的时候就忙着举行封禅的典礼,从来没有哪个帝王看到已经出现的吉兆、祥瑞而不去泰山举行封禅的。有的帝王虽然已经承受天命当了帝王,但治世的大功业未能成就,有的帝王功业够了但是德行没有普化,有的德行已经普化而又没有时间行封禅大礼,所以行封禅大礼的人很少。《传》说:“三年不举行封禅大礼,礼制一定会废弃;三年不施行乐教,乐教一定会毁坏。”每逢兴盛之世,帝王就会举行封禅大礼来报答上天的功德,遇到世道衰微的时候则停礼不行。这种情况远至千余年,近则数百年,所以封禅的仪式已经空缺以至湮灭,其详细情形已经无法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了。

自从周朝战胜殷朝以后,过了十四代,世道更加衰微,礼与乐都已废弃,诸侯恣意横行,而周幽王又被犬戎打败,周朝的都城向东迁移到洛邑。秦襄公攻打犬戎以援救周朝,才因他的功劳而开始被列为诸侯。秦襄公封为诸侯后,居住在西部边陲,自认为应该主持大典来祭祀少暤的神灵,建西畤以祭祀白帝,祭祀用的牺牲为赤身黑鬣的马驹、黄牛、公羊各一头。过了十六年后,秦文公向东到汧、渭二水之间打猎,想留居在此地,占卜后得到吉兆。文公梦见有一条黄蛇的身子自天上垂降到地面,它的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一带的山坡上。文公请史敦为他解梦,史敦说道:“这是上帝的象征,请您赶快祭祀它吧。”于是文公建立了鄜畤,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白帝。

在建立鄜畤之前,雍城旁原本有一个吴阳武畤,雍城东边有一个好畤,都已荒废无人祭祀了。有人说:“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雍州地势高,是神明聚居的地方,所以在这里立畤祭祀上帝,其他众神的祠庙也都聚集于此地。黄帝曾在这里祭祀神灵,直到周朝末年的时候还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呢。”这些话没有在经典书籍里收藏,士大夫们也不提及这些。建成鄜畤以后九年,秦文公获得了一块质似玉石的东西,于是在陈仓山北面山坡的城邑中祭祀它。这位神灵有时好几年都不来,有时一年之中数次光临,它常在夜晚降临,发出似流星般的光辉,从东南方而来,汇集到祠城中,像雄鸡一样发出“殷、殷”的叫声,引得野鸡也在夜里纷纷啼叫。用牲畜一头来祭祀它,名为陈宝。

齐桓公已经成为诸侯的霸主,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想要举行封禅的典礼。管仲说:“古时候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总共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记得的只有十二家。以往无怀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虙羲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神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炎帝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黄帝在泰山祭天,在亭亭祭地;颛顼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帝喾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尧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禹在泰山祭天,在会稽祭地;汤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周成王在泰山祭天,在社首祭地。他们都是受天命所托成为帝王以后才能够封禅。”齐桓公说:“寡人往北面征伐山戎,经过孤竹;往西面讨伐大夏,远涉流沙,束紧马缰,挂牢车辆,登上卑耳山;往南面征伐到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长江、汉水。为战争召集诸侯会兵有三次,为和平集会了六次,前后与诸侯集会九次,一统天下,诸侯中没有一个人敢违背我的命令。这与以往夏、商、殷三代受天命为帝王相比,又有什么两样?”这时管仲看出不可能用言辞来说服桓公了,就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劝阻他,说道:“古时候举行封禅大礼时,需要用鄗上地区产的黍和北里地区产的禾,做祭天用的粢盛;需要用江淮之间产的三脊茅,编织荐神的垫席。从东海找到比目鱼,从西海找到比翼鸟,然后还要有其他不召而自至的吉祥物达十五种之多出现,而现在什么祥瑞都没有,凤凰、麒麟都没有降临,嘉谷没有生长,而且田野中的蓬蒿、藜、莠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飞到朝堂,想要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礼,恐怕有点儿不太合适吧!”这样,桓公才取消了封禅的计划。这一年,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晋国,立为晋君。此后又先后三次为晋国安排君主,并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这之后过了一百多年,有孔子论述“六艺”,当中曾简略地提到古代改朝换姓的新王,在泰山祭天和到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多位,孔子的论述中却看不到有关封禅的祭器、祭品的礼制,大约是由于难以说清楚的缘故吧。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了皇帝以后,有人说:“黄帝于五行中得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这样的祥瑞出现。夏朝于五行中得木德,有青龙停留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茁壮茂盛。殷朝于五行中得金德,银子从山中流出来。周朝于五行中得火德,有红色乌鸦这种符瑞出现。如今秦朝取代了周朝天下,正是得水德的时代,过去秦文公出外打猎,曾捉到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人改称黄河为“德水”,以冬季十月作为每一年的开端,崇尚黑色,以六为尺度的单位,音律崇尚大吕,政事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后的第三年,向东方巡察各郡县,在驺县的峄山立祠祭祀,以歌颂秦朝的功业。这时他征召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随他来到泰山下。有的儒生建议道:“古时候举行封禅大礼时,乘坐的车子的车轮要用蒲草包裹好,是怕损害山上的土石草木;只要打扫干净地面这里就能作为祭祀场地,用茎秆来编垫席即可,这说明古礼是很容易办到、易于遵行的。”秦始皇听到他们的议论各不相同,而且怪异离奇,难以实行,由此罢黜了这些儒生。于是又修车道,自泰山的南坡登上顶峰,立石碑来颂扬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到过泰山祭天。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祭地。始皇封禅的仪式多采用太祝在雍城祭祀上帝时所用的仪式,这些礼仪都秘而不宣,使得后世人无法知晓也无从记载。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在山腰上遇到暴风雨,只好在大树下避雨。诸儒生已经被始皇贬退,不能参与封禅大礼,听说始皇遇到风雨,就纷纷讥笑他。封禅既毕,秦始皇又继续向东行到海边巡游,一路举行仪式祭祀名山、大川以及八神,访问羡门等仙人以祈求福佑。

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起,驺衍等人著书论述五德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道理。到秦始皇称帝后,有齐人向始皇奏明了这套理论,秦始皇便采用了。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都是燕人,讲求神仙道家的法术,宣扬人的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依托鬼神等事。驺衍靠着阴阳交替主宰运数的理论而闻名于诸侯,而燕、齐地区沿海一带的方士传习他的理论又不能融会贯通,于是一些荒诞怪异、阿谀奉迎、因循苟且的人从此多了起来,其人数多得数不清。

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代起,他们就派人去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州这三座神山。相传这三座神山在勃海之中,离人间的路程并不算远,困难在于,当船将要到达山侧的时候,就会有海风将船只吹开。据说可能曾经真的有人到过那里,那里有众位仙人以及长生不老药。那里的物产、禽兽都是白色的,宫阙是由黄金和白银制成的。没到山上以前,远望那里如同一片云海;到了那里,就发现三座神山反而在海水的下面。一靠近那里,则船只每每被风吹走,终究是不能到达。世间的君主帝王无不对此处念念不忘。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到海边游览,来与始皇谈及这些事的方士数不胜数。始皇自以为亲自到海上也不见得就能找到三座神山,于是便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船从海上回来,都说遇到风不能到达,但确实看到了三座神山。第二年,始皇又巡游海上,到了琅邪,经过恒山,取道上党回京。三年后,始皇巡游碣石山,查问被派遣到海上寻找三座神山的方士,从上郡返回京城。过了五年,始皇向南巡游到湘山,又登上会稽山,并沿海而上,希望能得到海中三座神山上的长生不老药,结果没能如愿,在回京的路上途经沙丘时病死。

二世元年,秦二世向东巡行到碣石,沿海南下,路过泰山,到达会稽,到达每处都按礼仪来祭祀神祇,并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勒文记事,以颂扬始皇的功德。这年秋天,诸侯发兵反叛秦朝,三年后,二世被人杀死。始皇举行封禅大礼以后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们都痛恨秦皇焚毁诗书,屠杀和侮辱读书人的行为,百姓们都怨恨秦朝的严刑酷法,天下人都背叛了秦朝,因而都谣传道:“始皇上泰山时,因被暴风雨所阻,所以没能行封禅大礼。”这难道就是方士们所谓的无封禅之德却勉强行封禅之礼的君王吗?

汉朝兴起,汉高祖贫贱时,曾杀死一条大蛇,有神物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它的,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开始起兵时,曾在丰县的枌榆社祭祀。带兵攻下沛县后,当了沛公,就祭祀蚩尤,用牲畜的血将战鼓和战旗染成红色。终于在十月发兵至霸上,与诸侯各军共同平定了咸阳,自立为汉王。所以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端,颜色则崇尚赤色。

汉二年,高祖向东攻打项羽后带兵回关中,问道:“以前秦朝祭祀的上帝是哪位天帝呢?”左右人回答说:“共四位天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上有五位天帝,现在只有四座祠庙,是为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高祖说:“我知道了,是等我来凑足五帝之数的。”于是建立黑帝祠,命名为北畤。由相关机构来主持祭祀,皇帝不亲自前往祭祀。全部召集原来秦朝时的祝官,恢复了太祝、太宰的职位,礼仪也与过去相同。因此令各县设置公社,并下诏书说:“我非常重视祠庙,敬重祭祀。现在对上帝的祭祀以及山川众神应当祭祀的,要各州县及相关机构按时依照旧礼像往常一样祭祀。”

鲁人公孙臣上书说道:“当初秦朝得水德,如今汉取代了它。若按照五德终始来推算的话,汉朝应得土德,受土德的感应是黄龙出现。所以应该更改岁正和月朔,更换服色,崇尚黄色。”当时的丞相张苍喜好律历的学问,他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所以河水在金堤决口,这便是水德的符兆。一年以十月为开端,颜色崇尚外黑内赤,能与水德相适应。像公孙臣所说的那样是错误的。于是公孙臣的上书没有被采纳。此后三年,黄龙在成纪地区出现。于是文帝召见公孙臣,将他拜为博士,与众位儒生一起来草拟更改历法和服色的事。那年夏天,下诏书说:“方今有奇异的神灵在成纪出现,没有伤害百姓,且因为它而得到好收成。朕想要在郊外祭祀上帝和众神,请礼官商议具体事宜,不要因为怕我劳累就不说。”主管官员都说:“古时候天子于夏季亲自去郊外祭祀上帝,所以称为郊。”于是在夏季四月的时候,文帝首次亲自去雍城的五畤祭祀,由于那时崇尚赤色,所以祭祀时穿的礼服也是赤色。

第二年,赵人新垣平因擅长望云气而得以朝见皇帝,他说道:“长安城的东北处有神气,这股神气色呈五彩,形状与人的帽子相同。有人说东北方是神明的住处;西方是神明的坟墓。如今东北方出现了神气,是上天降下来的祥瑞,应该立祠庙祭祀上帝,与这天降的祥瑞相称。”于是在渭阳设立五帝庙,五帝同在一庙而居,每帝分设一殿,分别面对着一扇门,门的颜色各按殿内所祭的天帝的本色涂色。祭祀时使用的祭器以及各种仪式也都与雍城的五畤相同。

夏季四月之时,文帝亲自在霸、渭二水的汇合处,郊祭渭阳五帝。五帝庙南临渭水,北面凿出沟引入蒲池水,点燃烽火开始祭祀,光辉好像与上天相连。于是封新垣平担任上大夫,给他的赏赐累计千金。命令博士和儒生们搜罗六经中相关资料撰成《王制》,商讨巡狩、封禅的事宜。文帝出游到长门,仿佛看见有五人站在道路的北面,于是就在道路以北其所立处建五帝坛,以五种牲畜来祭祀。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带着玉杯,到天子的阙下上书进献。新垣平事先对皇帝说:“天子阙下有宝玉瑞气来临。”隔了一会儿,检查各处进献给皇帝的物品,果然有玉杯献上,杯子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新垣平又对皇帝说:“我观测到在一日之内将会出现两个中午。”过了不久,太阳果然又重新回到当空,又出现了一个中午。于是才将文帝十七年改为元年,命令天下人聚饮庆贺。新垣平对皇帝说:“周鼎淹没在泗水之中,如今河水溢出,使其与泗水相通,臣望见东北方的汾阴地区一带有金宝之气,难道是周鼎要出现了?虽然祥瑞已经出现,但如果不去争取,它还是不会来到人间。”于是皇上派人在汾阴南面修了一座祠庙,临河而立,希望借助祭祀以迎出周鼎。

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说他所说的种种关于云气和神灵的事情都是骗局,皇上就把新垣平交给司法官员来处治,结果族灭了新垣平。自此以后,文帝对于更改历法、服色以及祭祀神明等事不再感兴趣了,让祠官按时祭祀渭阳、长门的五帝庙,他自己不再亲自前去行礼了。

本朝天子初次到雍城,郊祭五畤的神灵。以后通常是每隔三年郊祭一次。当时皇帝访求到一位神君,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观里供奉她。神君,原本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难产而死,显神灵于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就把她供奉在自己家里,百姓多到她家里祭祀。平原君曾去那里祭祀,他的后代因此而位尊名显。到了本朝天子即位后,就以丰厚的祭礼在宫中立祠祭祀。人们能听到神君讲话的声音,但看不到她的形象。

当时李少君也凭着祭灶、避谷、长生不老等法术求见皇帝,皇帝很尊重他。李少君原本是深泽侯的门客,主管方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以及经历,经常自称七十岁,能驱使鬼物,长生不老。他凭着自己的方术游遍各个诸侯国,无妻无子。人们听说他能役使鬼物而且还能长生不死,就纷纷赠送一些礼物给他,因此他的金钱衣食时常有剩余,不知情的人都以为他没有任何产业却很富裕,又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因此更为信奉他,争相尊崇他。少君天性爱好法术,善于适时地发表意见,事后往往证明他说的都是灵验的。他曾经陪同武安侯赴宴,席上坐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少君说早先自己曾与这位老人的祖父在某处一起游玩射猎,这位老人年幼时跟随自己的祖父,还记得这些地方,满座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少君拜见皇帝,皇帝拿出一件古铜器,问少君是否认得,少君说:“这件铜器于齐桓公十年时陈列在柏寝台上。”随即考察铜器上的铭文,发现其果真是齐桓公时的器物,于是举宫上下无人不惊骇,认为少君是活神仙,是活了数百岁的人了。少君对皇帝说:“祭灶能招致神异之物,有了神异之物后丹沙就能炼成黄金,使用黄金制成的饮食器皿后能延年益寿。延年益寿才能见到蓬莱山的仙人,见到仙人后再举行封禅大礼就能长生不老了。黄帝就是例证。我曾经在海上游历,见到安期生,他吃一种像瓜一样大的巨枣。安期生是仙人,往来于蓬莱山中,与他缘分契合就与人相见,不投合就隐而不见。”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祭灶,并派遣方士到海上去寻找安期生等仙人,从事炼丹沙等各种药剂化为黄金的事情。

过了很久后,李少君病死。天子认为他是化为仙了,并没有死,还指命黄锤、史宽舒等人继续学习他的方术。黄锤、史宽舒找不到蓬莱的安期生,而沿海的燕、齐两地的许多怪诞、迂腐的方士们却相继前来谈论神仙一类的事。

文成将军死后的第二年,天子在鼎湖病得非常厉害,巫医们想尽一切办法治疗,始终没有好转。游水发根推荐上郡的一个巫师,当这个巫师有病的时候,鬼神会附在他身上。皇帝把巫师召来,在甘泉为附在他身上的鬼神建了祠庙,将其称为神君。等到皇上生病的时候,就派人去问神君。神君说道:“天子不要为您的病担忧,等您的病稍好一点的时候,要支撑着与我在甘泉相会。”等皇上的病稍好一点的时候,就起身驾临甘泉,病就完全好了。因此大赦天下,为神君建寿宫。在寿宫供奉的神君之中,太一神是最尊贵的,他的辅佐是大禁、司命之类的神,都跟随着太一神。人们看不见他的模样,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与人的声音一样。他的声音时去时来,来的时候有飒飒的风声。他住在室内的帷帐中,有时白天说话,然而通常是在夜里说话。天子祓祭以后才进入庙中。让巫为主人,由他关照、领取神君的饮食。神君的话都由巫传达到下面。又派人建造了寿宫的北宫,在里面张挂羽旗,摆设供具,以礼敬神君。神君所说的话,皇帝都派人记录下来,称为“画法”。他说的话,都是世间人所知道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独有天子心中暗暗喜爱这些。这种隐秘的事情,一般人是无法知道的。

天子杀了文成将军后,后悔他死得太早,为他的法术没有全部传授出来而感到惋惜,直到天子见到栾大后,才非常高兴。栾大这个人生得高大俊美,言谈之中有许多机巧,而且又敢于说大话,说得跟真事似的。栾大曾自吹说:“我经常往来于海中,看到安期、羡门这些仙人。但他们认为我的地位低贱,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又认为康王只不过是一个诸侯,不值得把神仙方术传授给他。我曾数次向康王进言,康王又不听从我的劝告。我的老师说过:‘黄金可以炼成,河水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死药可以获得,仙人可以请来。’但是我恐怕落得文成将军的下场,所以方士人人掩口不言,哪里还敢再谈论方术!”皇帝说:“文成将军是吃马肝死的,你倘若真的能够修成神仙的方术,我有什么可吝啬的呢!”栾大说:“我的师父从不有求于人,都是人们有求于他。陛下如果一定要请他来,就要让使者的地位更尊贵,让他做您的亲属,对待他像客人一样,不要轻视他,让他佩带各种印信,才可让他传话给神人。即便这样,神人也不一定肯来。总之只有尊敬访神人的使者,之后才有可能迎来神人的降临。”这时皇帝要他演示几个小方术,栾大演示了斗棋,棋子能自相撞击。

那时,皇帝正为河水决口而忧心,而又没有炼成黄金,便封栾大为五利将军。过了一个多月,栾大得到四颗官印,除了五利将军的印之外,还佩有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的印。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当初大禹能够疏通九江,挖开四条水道。近年来河水泛滥,为筑堤而徭役不息。朕在位二十八年,如果上天委派贤才给我,那栾大就是其中之一。《乾》卦称‘飞龙升上天空’,又有所谓‘鸿雁渐近涯岸’,朕以为栾大的境遇差不多就是这样。用二千户的租税,将地士将军栾大封为乐通侯。”又赐给栾大一座列侯住的上等宅第,僮仆千人。还从皇帝的乘骑用物中分出一些车马帷帐等器物来布置他的新居。又把卫长公主许配给他,送给他黄金万斤,改称她的封号为当利公主。天子亲自到五利将军的府第做客。去他家里慰问、供应物品的天子使者络绎不绝。官职在大主、将相以下的官员,都在他家中摆酒宴庆贺,进献物品。这时天子又刻了一枚“天道将军”的玉印,令使者穿着羽衣,于夜晚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也穿上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受印,以此表示不将他当作天子的臣子来看待。所以才要佩戴“天道”印,是要为天子引导天神。于是五利将军时常夜间在家中祭祀,想要请来神仙降临。神仙没有降临,而各种鬼却都来了,然而五利将军很会驱使诸鬼。此后他整装上路,东行到海上,说是要去寻找他的师父。栾大在被引见给皇帝的几个月里,佩戴六颗大印,其尊贵震动天下,而沿海的燕、齐众方士,无不摩拳擦掌表示振奋,并自称有方术,能够修炼成神仙。

到海上寻找蓬莱山的人说,蓬莱山并不遥远,而总不能到达的原因,大约是没有看到仙山岛上的云气。于是皇上便派遣善于望气的人帮助他们观察云气。

这年秋天,皇上驾临雍城,将要在那里行郊祭五帝礼。有人说:“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应该建太一庙,由皇上亲自郊祭。”皇上犹豫不决。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宝鼎,这个冬季的辛巳日初一早晨交冬至,与黄帝时完全相同。”公孙卿有一本木简,上面写道:“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问鬼臾区,鬼臾区答道:‘您得到了宝鼎和神策,这一年已酉日初一早晨交冬至,掌握了天道运行的规律,终而复始,循环不止。’于是黄帝按着日影用神策推算,以后大约每二十年就有一次初一早晨交冬至,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公孙卿想通过所忠向皇上上奏这件事,所忠看他的札书荒诞不经,怀疑是他胡乱捏造的假书,推辞道:“宝鼎的事已定,还要这文章做什么?”公孙卿又通过皇帝的亲信臣子上奏,皇上很高兴,就召公孙卿来询问这件事,公孙卿回答道:“是申公传授给我的这本书,如今申公已经去世了。”皇上问:“申公是个怎样的人?”公孙卿说:“申公是齐人。与安期生有交往,亲自接受黄帝的言论,关于他没有其他记载,只有这鼎上的字。上面说‘汉朝兴盛于黄帝时的历法重新出现的时候’,又说‘汉朝的圣主出现在高祖皇帝的孙子或曾孙之中。宝鼎出现之后就能与神交流,并行封禅大礼。古来行封禅大礼的共七十二个帝王,唯有黄帝一人得以登上泰山顶祭天’。申公说:‘汉朝皇帝也应当登上泰山祭天,登上泰山祭天就能成仙登天了。黄帝时有上万个诸侯,其中有七千诸侯能够主持祭祀大礼。天下有名山八座,其中蛮夷境内有三座,中原有五座。中原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历、与神交会的地方。黄帝一边作战,一边学习修仙,他担心有百姓非议仙道,就断然把诽谤鬼神的人杀掉。经过百余年的修炼,才能与神仙往来了。黄帝在雍城郊外祭祀上帝,在那里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为大鸿,死后葬在雍城,所以那里才有一个叫鸿冢的地方。此后黄帝在明廷迎接万千神灵。明廷就是甘泉。黄帝升仙的地方是寒门,即今天的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于荆山脚下铸鼎。鼎铸成后,天上有一条垂下长长胡须的龙迎接黄帝。黄帝攀缘而上,骑在龙背上,随他登上龙背的群臣以及后宫妃嫔们有七十多个人,龙就朝天上飞去了。其余小臣上不去,都抓住龙须不肯放手,结果龙须被拉断,小臣们从空中落下,黄帝的弓也落下来了。百姓仰望黄帝慢慢登天以后,就抱着他的弓以及被拉断的龙须哭号,因此后世人将这个地方称为鼎湖,将这张弓称为乌号。’”于是天子说:“啊!要是能像黄帝那样,那我将会把离开妻子儿女看得像扔掉一只鞋子那样容易。”就任命公孙卿为郎官,让他去东面的太室山迎候神仙。

自从得到宝鼎后,皇上就和众位公卿以及儒生们商议封禅的事。由于以往很少举行封禅之礼,相关资料早已佚失,没有人知道礼仪的细节,而众儒生主张采用《尚书》、《周官》、《王制》等书中摘引的封禅时望祀和射牛的礼仪。齐人丁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就是迎合不死的盛名。秦始皇没有能够登上泰山顶行祭天之礼。陛下若一定要上泰山,上到一定高度时趁着无风雨的时候,即刻行礼就可以了。”于是皇上命诸儒生们演习射牛,草拟封禅礼仪。数年后,终于等到了可以封禅的时候。而后天子听了公孙卿以及方士的议论,说黄帝以前的帝王封禅时,都招来了异类与神相通,就想仿照黄帝以前的帝王,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莱方士,向世人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此与九皇的德行相媲美,然后稍微采用了儒家的一套学说加以文饰。众儒生既不能搞明白封禅的仪式,又拘泥于《诗》、《书》等古文的记载,不能变通想象。皇上亲自做好了封禅用的祭器让众儒观看,儒生们有的说“与古时候的不同”,一个名叫徐偃的儒生又说“太常诸生们演习的礼不及鲁礼好”,周霸嘱咐他另绘关于封禅礼的图。于是皇上罢免了徐偃、周霸,所有儒生也被罢黜。

三月,皇上又东行驾临缑氏,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礼。随行的官员在山下听到好像有呼喊“万岁”的声音。问山上的人,山上的人不答;问山下的人,也没有人言语。于是皇上将三百户人家的赋税划来作为太室山祭祀之用,把他们的居住地命名为崇高邑。皇上继续东行前往泰山。那时候泰山的草木还没有长出叶子,于是皇上乘机派人将大石碑运上泰山绝顶。

皇上随即又向东巡游到海上,行礼祭祀八神。齐人纷纷上奏疏谈论神怪和奇异方术,然而数以万计的这些例子,没有一个能得到证实。于是皇上增派船只,让那些谈到海中神山的数千人下海去找蓬莱山的仙人。天子出行的时候,常常是公孙卿带着天子符节先行到达,然后在名山胜地迎候天子的车驾。他到东莱后,说在夜间看到一个巨人,身长数丈,靠近他后却看不到他了,只留下一个很大的脚印,形状像是禽兽的足印。群臣中还有人说,看到一个老人牵着一条狗,说“我想见一见巨公”,说完后转眼就不见踪影。皇上亲自去看了大脚印,还不肯相信,等到又听到群臣讲述牵狗老人的事后,才深信那一定就是仙人了。特意在海上留宿以等待仙人,并赐给方士们专用的车辆,陆陆续续派出去的访仙人的使者已有千数以上。

公孙卿说:“本来可以看到仙人,而皇上去求仙时往往匆匆忙忙,因此才看不到。现在陛下可以建一座高大的楼台,建得像缑氏城楼一样,供上干肉、枣,理应可以请到仙人。而且仙人喜欢在楼上住。”于是皇上命令在长安建蜚廉观和桂观,在甘泉则建益寿观和延寿观,让公孙卿拿着天子符节在上面设好贡品,迎候神人。天子为了堵住黄河的决口,又建了通天台,在台下摆设祭祀礼具,用来招请仙人、神人之类。这时在甘泉又建了前殿,并开始扩建各处的宫室。夏季,有灵芝草生长在甘泉的殿房之内。天子认为这是祥瑞的兆头,于是就下诏书说:“甘泉殿房中长出一株九茎长的灵芝,为此大赦天下,免去所有劳役。”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初一日,皇上亲自去高里禅祭,祭祀后土。皇上驾临勃海岸边,想要遥望祭祀蓬莱山的诸位仙人,希望自己终有一天能到达仙境。

皇上回到京都后,由于柏梁发生火灾的缘故,于是改在甘泉朝见天下各郡国的上计吏,并接受他们献上的报表。公孙卿说:“黄帝建成青灵台,才十二天就被火烧掉,于是黄帝就又建了明廷。明廷就是甘泉。”方士们大都说古时候是有帝王建都于甘泉的。之后天子又在甘泉朝见诸侯,并在那里建诸侯的邸舍。于是勇之说:“越地的风俗,是发生火灾后再盖屋时,屋子必须比原来的大,用以镇服原屋,以避灾害。”于是建了建章宫,能容下千门万户。建章宫的前殿比未央宫还高。其东面建有凤阙,高二十多丈。西面则是唐中,方圆几十里为虎圈。北面开凿了一个大池沼,在其中建造渐台,高二十多丈,叫做太液池,池里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假山,还有模仿海中的神山、龟鱼之类的东西。南面有玉堂、璧门、大鸟等建筑。又建了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楼台之间以辇道彼此相连接。

本朝天子自举行封禅大礼开始,其后十二年间,遍祭五岳、四渎的神灵。而方士们迎候并祭祀神人,到海上寻找蓬莱山,始终没有效验。如公孙卿那样的迎候神仙的人,还能用看见巨人的脚印来辩解,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效验。所以天子越来越厌倦方士们怪诞、迂阔的话了,可是仍对他们加以笼络,来往不断,希望有一天真能遇到有方术的人。自此后,方士们对神仙和祭祀的事谈论得更多了,而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太史公说:我跟从天子巡视,祭祀天地诸神和名山大川,还参加了封禅大礼。进入寿宫陪祭并听到了祝辞,认真体察了方士们、祠官们的心态和意向,于是静下心来论述自古以来祭祀鬼神的事情,将其形式和内容都记述下来。使后世君子可以稍加翻阅。关于祭祀中像俎豆、珪币等祭品的详细规定,献酬的礼仪流程,有主管机构保存着详细的档案,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