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短短两个月时间的创作,让叶离的精神如同脱胎换骨了一般,写作的境界越来越高,状态越来越好,而在后期驾驭《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篇作品时越来越轻松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经蜕变了。不再是当时写热爱生命时,有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了,而是能彻底地对这样的精神和文字掌控自如。
对他来说,他对于小说的技法已经变得炉火纯青,接下来,已经不需要再限制在小说的外壳上,而只要把小说的理念、创新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这样一来,他写作上的负担大为减轻。
不过他知道,尽管他能写出《约翰.克里斯多夫》来,却不代表他能驾驭其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小说,毕竟写这篇文章,有独到的感知,而且也有对约翰真挚的友谊在内,所以这才能一气呵成。
“但至少,我现在已经拥有了挑战沈君的资格了!”想到这里,叶离的目光里露出了一丝炙热来。
华夏第一人沈君吗
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是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帝国,而在这之前,自己要把自己的影响力提升到极限,而如果能和沈君相提并论,甚至击败沈君的话,叶离相信自己在华夏的影响力将会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现在,叶离首先要跨过去的,就是关于这篇小说太注重思想内心的这道槛。
此刻,网络上在安国、意国的推动下,不少作家纷纷发布宣言,认为叶离的这篇小说是走在错误的方向上,这样的声音如同千丈海浪一般,席卷过天际,向叶离涌来。
显然,他们已经做拼死一争了!
因为一旦叶离的这篇小说成为经典,许多作家会开始模仿叶离的写作风格。到时候改弦易辙,整个世界的写作风格都会变化,而作为这些已经成名许久的人,他们若是抛弃自身已经驾轻就熟的文体。模仿这样的心理小说,就等于从头开始,和新人一样,这样的情况他们如何愿意接受
所以他们要全力一战!
面对着这样的声音,叶离心神一动,此刻的他,想起了《红与黑》尚且要经过数十年的磨砺,这才慢慢流行于世,而前世里,《约翰.克里斯多夫》、《罪与罚》等小说是在《红与黑》之后。没有了观念束缚,这才能在当代收到欢迎。
“路漫漫其修远兮……”
叶离目光一凝。
他知道哪怕有沈君支持,可是整个世界的如此之多作家开始反对的话,自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必须要加快对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篇小说的宣传,使其成绩最大化!”
叶离知道如果要想让一种文字风格成为流行的风俗。首先必须要有销量,要有人气,要有无数的读者,而叶离现在觉得以目前这本书的销量来说,还远远不够。
当下,叶离瞬间制定了五亿华夏元进行的宣传计划,而且同时将意版、岛国版等各种翻译的文字全部进行出版。
于是在这期间。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在生活里,都充斥着这本书的宣传。
哪怕就是看电影时,都会出现这本书的mv广告,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看到这个书贴在把手上,饮食的时候。也能收到贴有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优惠券。
哪怕不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对这本书开始炙热了起来。
“不过这只是开始,真正要流行的,并不是宣传就足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质量和数量!”
这一刻,叶离全身光芒闪烁着。他有了新计划。
他要写出一篇新的小说,用心理为主的小说,进行对这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补充。
要把心理小说的类型扩大化,形成一个强大的影响。
想到这里,叶离脑海里闪过无数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有着晶莹的光芒。
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长篇小说,然而以叶离的目前状态,他很难驾驭这样的小说。
叶离把选定范围锁在短篇小说上。
这一刻,一种光芒在叶离的内心闪烁而去,比起其它小说来显然更加灿烂。
“若是它的话……”
叶离忽然感觉到全身有些炙热。
如果是这篇小说,叶离能写出来的话……甚至可以说和《红与黑》这样的小说一样,开辟出一个新的风格和时代。
《红与黑》这篇小说,叶离现在完全无法驾驭,毕竟那要融合拿破仑后的时代,和那个西方真实的世界,而在叶离现实生活里,并没有拿破仑这个人。
而如果是这篇小说的话……
叶离微微犹豫着,如果自己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是否会引起更大的争论呢
这篇小说的创作理念,在这个时代里,甚至比约翰.克里斯多夫更加超前!
叶离的目光里忽然充满了自信,无论怎么样,他都要奋力向前,哪怕世界拒绝了他,他也会一无反顾。
这篇经典的文章在前世里拥有强大的地位,为什么自己还要瞻前顾后
叶离不再犹豫,笔和纸在指尖里轻轻荡漾着,然后如同一片璀璨的光芒一般,写下了新的文字:《墙上的斑点》。
这篇文章带着绚丽的光芒一般,呼啸而出,充斥在叶离的世界里。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什么……”
这一篇小说是著名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看到墙上的斑点从而引发的思考,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联系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甚至还进入白骨和考古……
而她的小说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
但叶离写出这篇小说并非是为了展示意识流,而是因为伍尔夫的作品里,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和人物性格。
在这样的小说里,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但又不损害小说原本的艺术价值。
这和传统小说里。心理描写只是局部,是依附于人物、情节并为之服务的理念完全不一样。
叶离继续写道:“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
写到这里,叶离的思绪在不断流动着。
记得高中时,叶离第一次读这篇文章,很难理解其中的气息,但他却感觉到,这是非常好的文字,非常好的意象。是一种美丽的东西,让他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
那时叶离还模仿写了一些很奇特的小说,以蝴蝶等为意象,然而却始终写不出那样天马行空的味道。
而当他此刻进行写作时,他忽然体会到这些写作特点有些像大脑里的流程方式。随着眼前看到的线索不断地展开想象,从一个普通的事物演化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网,让人感觉到亲切感。
叶离写下了各种意象,比如有“承包塔楼上飘扬的红色旗帜”、“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侧坡”的“火红的炭块”等等,他忽然感觉到自己慢慢贴近了文字的中心。
那是一种对文字的虔诚,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字的真诚。任何人提笔的时候,任何作家提笔的时候,首先是源于内心要倾诉的渴望,这才形成文字,而叶离此刻,感觉到自己接近了最原始的东西。
那就是“悸动”。
叶离的指尖颤栗着。他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写到了小说里他最喜欢的部分:“……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缝”
“……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的是**官,而**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这是惠特克的哲学。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
或许大部分人都读不懂这篇小说,无论在年少的时候。还是在成熟的时候,或许可以说,直到前一刻叶离依旧没有明白,然而叶离知道,那并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展示着一个神奇的世界,用各种语态,用各种手法,只要我们自己愿意,自己喜欢,就可以使用任何手法,而并不需要所有人都能理解你。
正如“人世间诸事诸物都仿若墙上的斑点,当你在意它的时候,那个东西便成为一个重点,成为心眼里的重心;当你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它其实不过只是一个斑点,一个微不足道的意义卑微的点,但是它还是在那里,偶尔被你忽视,偶尔获得你的注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叶离写下了最后一段话:“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然而无论怎么样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写到这里,叶离的内心充满了柔情,就好像内心生长出一棵美丽的小树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