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到帮徐福造船的人,有没有留下传人。古时候就是不注重工匠这点不好,虽然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但是这的得到重视的,只有当官的
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这种说法。
当然,大部分都读书人,还是值得尊重的。
在拥有社会地位的同时,他们心里也比较有负担朝廷社稷责任的想法。
许多典籍也在教他们如何做个有担当的读书人。
秦到汉,是一个模仿和继承的朝代。
汉朝是平民建立起来的。
要无中生有太困难,所以除了部分自己的创意之外,大部分都点击都照搬以前朝代的。
最开始,他们甚至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虽然汉朝学习秦的各种典章制度,什么就都学了,可是汉朝毕竟是一个平民百姓建立的朝代,跟以往的王室几乎都没有任何的关系。
过去的贵族,怎么会看的起这些草头百姓?
在这种时候,杀威棒总是要祭出来。
甚至为了杀杀他们蠢萌的做派,在汉初的时候,可能让不少人的头落地。
说起来钱汝君蛮替这些人可惜的,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也必须为时代付出代价。
如果更有了不合时宜的想法,那就是万死莫赎了。
他的家族都可能被拖累。
其实在秦末战乱的时代,这些人也都没有忘记学习,从汉初的时候,很多人可以把经典从头到尾背出来,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来。
学系跟传承一样,都是他们的时代任务。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印刷机的时代,很多书都是孤本。
他们负有把这些孤本保留,甚至传承下去的使命。
就算他的书不是孤本,但谁知道,会不会有意外发生,让它变成孤本了呢!
时代能延续下来,很多人都负有一丁点的责任。
只不过背书背书会不会中间错了几个字,其实他们也不能保证。
而且背书的人地位比较高的后果,可能其他人会认为自己背错了。
毕竟没有人能帮他证明他是对的。
后现代的人都不敢保证这个时候的人,虽然比较会死记硬背,但是错字还是可能的吧?毕竟没有多少人是过目不忘的学霸。
后世出来的古文经典本来可以全部照旧,可是因为古文经典的文字是用各国文字书写出来的。
统一文字的后果,就是那些字,已经失传了。
真不知道,那时他们靠的是什么周游列国。
语言不通,文字也不通。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字解释的过程,文字本身,本来就可能不一样。
古文经典本来可以全部照旧,但是翻译的好坏,还有伪书频传,却陷入了真假之争。
其实人们在乎的不是真正的文章怎么写,而是这个文章文字能不能代表真正当时的想法(当时,是指大汉),而且能为他们所用。
就算它是真的,但是不为大汉所用的文章出现了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