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大明英华> 133章 和鲁藩谈合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3章 和鲁藩谈合作(2 / 2)

眼前这两位鲁藩的朱家男子,一个有权力,一个有能力。</p>

她这个草民,就该趁他们比较感激自己的时候,大胆地陈述见识,表达观点,让他们在感激之外再添赞赏与信任,回头才好引到商务合作事宜上。</p>

看那朱以派,在听讲时,丝毫没有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的表情,就多少说明,有戏。</p>

不过,朱以派很快克制住了谈兴,拉回到今夜的主旨上来。</p>

他向鲁王和王妃道:</p>

鲁王经此一劫,对这位忠心耿耿又智勇双全的侄儿,越发满意,欣然点头。</p>

也没忘记要赏赐郑海珠和吴邦德,并在夸赞张耀芳善于结交良友的同时,亲自查看了这位唯一参与现场战斗的文官的手掌烫伤,叮嘱太监赶紧去传值班医郎来敷药。</p>

翌日,王府内侍前脚把百两黄金的赏赐送到官驿,镇国将军府的请帖后脚就来了。</p>

在朱以派和郭氏所设的府邸家宴上,郑海珠和盘托出两桩事。</p>

第一桩,是披露吴邦德的出处,的确并非自己所雇的掌柜,而是南直隶镇江总兵戚金的义子,与自己合伙出来张罗买卖,主要是为了维持戚金养家丁的费用。</p>

第二桩,是亮出自己与鲁藩合作挖煤的心思。自己这一边能贡献的,一是从辽东通过毛文龙招揽大批矿工过来,二是出钱包销一部分煤,通过运河输往江南的火器工坊自用,同时依托濠明商社,帮助销售剩下的煤。当然,濠明商社还</p>

能帮助营销鲁藩其他的出产,比如封地中的鹿茸和棉花,鲁藩完全可以空降自己的账房,来濠明商社盯着银钱进出项。</p>

朱以派再是有头脑有抱负,眼下毕竟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郡王之子,自出生到少年时代,都没离开过鲁地。四五年前,借着给万历帝贺寿的名义,他才跟着伯父去过一趟京师。</p>

也就是那一回,他在京城看到,百万人口,烧的是一种与木炭柴禾截然不同的东西。</p>

此番从郑海珠口中,得知自家的柴炭山下,竟然就埋着这种贵族或许看不上、但在平民日用和军事冶炼中商机无限的燃料,自然从惊到喜。</p>

郑海珠很肯定地答道,</p>

郑海珠说的东宁卫,就是后世的辽宁本溪。明末时,辽东虽然农业跟不上,但本溪的煤、铁岭的铁,都已开始有序采挖。天启时毛文龙的部将、在毛文龙被杀后被迫投清的耿仲明,便是矿工出身。</p>

朱以派脑子极活络,也明白若真的在鲁藩大面积开矿采煤,本地农民、过境流民,都不可转为矿工。</p>

从辽东海运来矿工,确实是最稳妥的。</p>

郑海珠给朱以派心里的火堆继续添柴:</p>

朱以派越听越觉得好。</p>

至于要迁徙辽民来兖州挖煤,他估摸着,在朝中的阻力不大。</p>

郑海珠关于时局的分析,尤其对于辽东壮丁被新鲜出炉的女真叛军掳去的担忧,给了他启发。</p>

朱以派连上奏时的措辞都想好了。</p>

要向朝廷说明白一点,他想从辽东弄到鲁藩来的,是无地可种、也无法安全挖矿的民户,让他们在兖州释放劳动力,再用兖州地底下的煤,换成白银,进献一部分,给朝廷做军饷,调动、移镇各地战兵,应对建奴的军事行动。</p>

郑海珠听了他的行文思路,直率地提醒道:</p>

朱以派明白郑海珠的意思,他侧头看了看自己的妻子郭氏,澹澹抿嘴,向郑海珠道:</p>

郑海珠闻言,心中大赞一声,坚定道:</p>

朱以派点头,继续说实操层面的细节:</p>

郑海珠这几日摸了摸鲁藩的情形后,已决定把将来的辽海局势情报总站设在兖州,自然要重点推荐吴邦德。</p>

她遂莞尔道:</p>

吴邦德会意,带着谨慎的口吻道:「回小殿下的话,若走陆路,且不说山海关通关手续繁琐,就说进关后,在顺天府</p>

登上运河船只,沿途亦颇会颇多周折,岂如全程皆在山东治下更好?」</p>

言下之意很简单,不要经过别人的地头运人和做事,尽量在山东这自家地盘里闭环操作。</p>

郑海珠则顺势补充了一句更为直接的:</p>

朱以派笑了,看向妻子郭氏道:</p>

郭氏却不笑:</p>

朱以派一怔,继而挥挥手:</p>

郑海珠道: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