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六十二章 新起*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二章 新起*点(2 / 2)

机遇是难得的,但陆政东也没有讳言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禁锢,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仍不够宽松,出于种种原因的防范与限制,束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出口审批法律保护等方面,障碍还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外资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超国民待遇在一定时期对吸引外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对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有一等洋人二等官这样的说法。

这样的超国民待遇除了不利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与之公平竞争之外,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还给逃税避税增加了可乘之机,造成了税收流失。

而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连起码的“国民待遇”都没有,当然有些话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是不能说的。

所以陆政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在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同样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良机。西部地区的繁荣,要靠中央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帮助,但更主要的是靠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勤劳创造。观念滞后引起体制滞后,造成经济的不发达。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之一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西部开发既为东部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了商机,又为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有机会。也有潜力获得更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而要让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让非公有制经济享有真正的国民待遇。

陆政东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顿时让在座的人聚精会神起来。

陆政东系统的阐述了如何放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在服务上,市政府还出台了还有很多具体的帮扶措施。

陆政东的讲话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很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表现非常的到位,在他的身上展现了年轻党政干部的风范。

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之前也道听途说一些陆政东搞经济的事情,不过那毕竟是道听途说,并不是很直观。内心还是有所保留的,但在这样的接触之后和他交谈过后纷纷改变了看法。

陆政东的讲话洋洋洒洒,但是却没有用任何的发言稿,而且陆政东讲完之后还强调,歌功颂德的话就不要讲了,讲困难,讲政府需要改进的地方,讲怎么解决问题。

这话在开会之前会议筹备的工作人员也曾讲过,不过大家都是半信半疑,都准备发言稿。现在见陆政东这架势,才知道是陆政东是动真格的。

而且他们反映的意见和困难将会在市政府新出台的一轮政策中予以体现。加上在陆政东和杨冰的带动下,在座的代表们终于也放开了,众人的发言非常踊跃,而且这些代表有切肤之痛,谈得问题不乏真知灼见,原本预定的半天会议,结果开了一天,未了节约时间,中午的时候,陆政东和大家也都是边吃盒饭便继续谈。

代表们注意到陆政东不但听得认真,而且还不时发问,对于很多问题都十分在行。

陆政东懂经济这在他们看来很正常,但这更是让代表们心里暗暗惊讶,陆政东对于企业的运转的熟悉程度超乎他们的想象。而且没有什么官架子,好接触,这更让大家感到亲切。

这更是让他们心里有了一种触动,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安新市工商界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表,肯定都是有一定的规模,或者由一些独到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处世的老到,和练就的火眼金星的眼光。

在陆政东身上,有一些人看到了巨大的投资价值,这是一只潜力股啊!

不但能力突出,为人处世也进退有距,这样的干部前途绝对不可限量。

一些有识之士在心里衡量起陆政东的价值来。

投资干部,绝对是一项一本万利的生意。当然投资前的估价工作也得做好了,要保证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嘛。

但是这种投资并不是人人能做的,至少在现场代表中,能做这项投资的人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很多人实力还是达不到。

座谈会结束之后,市工商联副主席杨必忠却是磨蹭着留了下来,杨必忠在安新市的民营企业中不算是实力最强的,但是在这些代表中年纪最大,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

杨必忠下海创业的时候已经四十出头,对于很多人来讲,在这样一个年纪还选择下海,需要极大的勇气。

而杨必忠确实也是个经商之才,从承包一个负债累累的小厂赚取第一桶金,到做成安新市第二大的民营印刷厂,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因为太顺,所以,他反而开始反思怎么样成功创业: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无法和安新强大的国有企业竞争,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他决定关门,退出印刷业,进军更有潜力的行业。

尚处在红火之中,却能够断然退出,而另寻商机再择新业,则就充分展示了他那非凡独到战略眼光与敢作敢为的大将风度。

而如果没有那次大撤退,也就肯定不会有他今天的宏大事业,也更谈不上他能跻身于《福布斯》巨富排行榜等等一系列令人嘱目的辉煌。

这是杨必忠在创业上的传奇,而杨必忠的另一个传奇是在动荡的安新,杨必忠和安新和政界的关系也挺好,对政府关照的公益事业之类的很热心,但是却没有受到频繁换将和出事的安新领导的影响,这更是不容易。

和领导关系过从甚密,很多东西会来得很快,并且要少费不少力气,而从长远来看,和某位领导过从甚密,往往也是衰败乃至走向绝路的开始。但那样的诱惑一般人是难以抵挡的,而杨必忠却是抵挡住了这样的诱惑,和领导亲近却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以一直没有受到换将的影响和落马者的牵连。

这样的处世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其实在躁动的当下,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

但杨必忠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人处世颇见功力,也正因为如此,并不是安新实力最强的杨必忠在安新民营企业家的心目中是一面旗帜,影响力颇大。

杨必忠磨磨蹭蹭的留下来的原因陆政东是心知肚明,在这些人看来,领导在会上讲的多是官面的话,有些要紧的话都是在私下交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样进一步的沟通,能够加深在他心目中的印象……(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