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一百六十五章 远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五章 远虑(1 / 2)

 梁先学也清楚詹继东的苦衷,詹继东最近不但在中*央重要媒体发表文章,在省里的电视上也频频露面,而且还有一变化也非常明显,詹继东无论走到哪里,都更喜欢人多前呼后拥,其实这是一种内心虚弱的表现。梁先学想了一下,詹继东怕孤独,身边没有一帮人围着,便以为被这个权力场抛弃了;

怕见民,当然不怕见官,见了官,人家会讨好巴结你。可平民百姓就不一样了,只要他不违法,就拿他没辙,或者找上访告状,或者求解决问题,或者把地方官的劣迹露给你看。

不要以为地方官做表面功夫真能瞒得住领导,其实领导也是眼不见心不烦,下面官员的劣迹,也是上面官员的污,通常领导自然不愿看到。

没有看到,终究有一天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只是失察之责。看了却不过问,终有一天出现麻烦,那就是领导责任。

怕人言,所有官员都前呼后拥,你身边没有人,别人就你身边没有群众,更甚至你已经被官场边缘化。除此之外,詹继东更怕的是什么,梁先学自然清楚。

在梁先学看来一个官员,贪与不贪,并不在于他自身的行为,而在于上面是否要查他。上面不查,你再贪那也是不贪。现在流行无罪推定嘛,既然执法部门不判定你有罪,那你就是清白的。而问题的实质却是,多少人肯定经不起查,一查肯定出事。

为什么一查肯定出事原因很简单。若要办所有官员一个财产来历不明罪。那是肯定漏不掉一个的。官员吃的喝的都是国家的别人送的。就算清廉,可过年过节,还会有红包购物卡,要能把财产得清道得明,那才是咄咄怪事。

詹继东没把什么传闻周书记要把他如何如何放在心上,他是怕这样闹得满城风雨,真把中纪委给招来了,那才是要命的……

詹继东惶惶不安。而陆政东正如梁先学所想的那样,目光确实没太多的放在詹继东身上,现在的詹继东已经难有翻身重新具备较强实力的机会,没有机会他就没有本钱和资格。

陆政东所想的是更高更远的事情,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虽然他现在依然要立足于贝湖,要打好这个基础,但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不管是在贝湖或者调到其他地方或者调到京城,他都要思考一些工作的方向。寻找一些突破口。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并不轻松,一些当初就棘手的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拖到现在,越积累越难解决,而且发展本身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是必然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克难阶段。

从经济层面来讲,必须要进一步对政府削权,减少审批环节和事项,简政放权,把应该由市场去调节的交给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依然是大政府市场,政府管得太宽太细,实际上有时候是越庖代厨,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权力过于集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权力寻租导致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腐*败。

还有一必须要改变干部的考核机制,现在的干部考核主要还是以gdp为主,绝大多数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八成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快速提升gdp的活动,招商引资层层下任务。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内陆腹地,不论经济实力强弱,也不论已有的外来投资多寡,在gdp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压力下,不少地方政府对主导招商引资活动有增无减。

有的干部戏言,现在招商引资竞争不是‘大鱼吃鱼’的问题,而是‘快鱼吃慢鱼’,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以行政行为为主导,让利“过度”,在以发展为借口下频频撞击税收土地等政策“红线”,依靠行政力量扩大投资规模,冲击市场公平,此种行为将严重削弱国家经济转型的努力。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具有调动很多资源的权力。政府“越位”直接参与经济后,为了追求政绩和规模。容易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扭曲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有的公平公正公开等基本原则,以及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具有的基本职能。

改变以往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个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

而在改革政府的审批权和干部考核机制中,其中的主体干部也不能不进行改革。

陆政东之所以致力于公务员制度研究,显然因为他觉得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是存在问题的。

过去的旧中*国,一律将公务员称为官,而解放后,给了公务员一个全新的名称,叫干部。在共和国的创立者心目中,公务员只有工作职责的区别,而没有地位的差别,至少在干部这个层面,是完全平等的。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差别永远是存在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决策和执行。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且不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工作程序也会完全混乱。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界定不清,很容易就混为一体,相互交叉甚至彼此争权。

共和国成立之初,将干部划分二十四个行政级别,最低的是行政二十四级,最高的是行政一级。

这种行政分级制度,实际已经向西方的公务员制度靠拢。与传统的九品制相比。已经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工资改革,而新的工资改革方案,并没有与行政二十四级挂钩,二十四级制也就终止了。

仍然存在的,是此前与二十四级制并行的五级行政制,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处级和科级。每一级,又分为两级。实际是十级,再加上不属于行政级别的股级。

这种分级,显然存在很大问题。第一大问题,决策者和执行者混为一谈,没有区别。第二大问题,越往上,级别的跨度越大,升级的难度也越大,最后形成了一人一级的局面,而这所谓的一人一级。又不是公务员体系的制度性规定,变成了一种人为的东西。权力结构的随意性。导致了决策和执行的随意性。

此外,还有一个大问题,是自共和国建立以来,就没有解决也从未提上解决日程的,那就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沿着权力的金字塔往上爬,绝大多数人,都在这种爬行中止步了,甚至一直停留在最低端。

一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尤其是一些并不善于行政事务,却在业务方面十分出色的人,缺乏升迁通道,他们要么丢弃自己最在行的业务工作,转向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工作,更多的人,只是停留在低级别上面,个人利益受到巨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陆政东清楚,事实上和那些所谓的领导干部相比,这些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才是真正撑起政府运转的重要基石之一,对于这部分支撑起政府底座的人,应该要在行政职务之外按照一定年限考虑其工资级别等待遇。

这种级别待遇不是巡视员调研员那样的性质,事实上巡视员调研员这个设计到现在来看,实际是失败的,虽然起初设计这样的位置的本意是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安置问题,但在实际上不管是其本身还是别人还是把他们看成领导干部,到最后这样的非领导职务的干部也成为腐*败的高发区。

还有就是干部的任用也要做一些思考,现在的干部任用制度,可以算是一种伯乐制度。伯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举贤制,现在津津乐道的所谓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发生在春秋秦穆公时代。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千古传诵,却因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的散文《马》,其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更几乎妇孺皆知。

伯乐制,陆政东也是有思考的,陆政东甚至怀疑历史上根本没有伯乐其人。

整个先秦,东周和西周,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春秋和战国,又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除了其他人们熟知的之外,用人机制的改变,也是这几个关键时期的重要特征。西周使用的是世袭的分封制,西周的灭亡,其实也体制在分封制的不合时宜,代之而起的是举贤制。

举贤制相对于世袭的分封制,肯定是一大进步,然而,举贤却是一种典型的人治产物,没有制度性保证,任何人,都不一定把真正的贤才推举上来。

正因为这种用人制度到一定的阶段变了味道,无力选拔真正的人才,到了隋代,才开始了科举取士,但伯乐制度这样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国内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依稀看到……

而现在组织部门每次去考察干部,起来就是一个伯乐相马的过程。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去考察干部的具有决定选拔干部的权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决定干部选拔与否的权力并不在他们手上,真正有权决定的是不需要亲自出马的,相反,那些派去相马的人,都是一些低级官员,程序也千篇一律,找几个人谈话,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记录的评语,就像老师给学生写的期末评语,全都是空话套话,用在谁的身上都适合。

有人讲,现在组织部门所作的评语,很多时候需要反过来猜,比如他们某个人工作能力强,那不能理解成此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很可能是作风霸蛮,独断专行。

某个人思想开放。不要认为这个人有很好的工作思路那就错了。它很可能想的是。这个人在男女关系方面有问题,再比如,具有改革精神,很可能就是无视法律法规,任意胡为的代名词。

只要上面想提拔某个人,组织部门这些低级别干部得罪不起,于是也就将此人所有的缺全部写成优。

好像现在搞的民主测评以及个别谈话,也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现在的组织人事工作,比哪一项工作都形式主义。

比如民主测评,能评出个什么东西来那些反对者敢写反对吗就算敢写,也是极少数,也是表面的。何况,对于他们来,一个简单的同意和反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更多的人。不愿参与或者就算参与了,也是在走形式。因为他们知道上面原本就是在走形式嘛。至于个别谈话。那就更是走形式了。谁都不能保证,这样的谈话,是否会传到当事人的耳中,所以,几乎没人敢真话,加上谈话对象很可能是被安排的,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有一只有形无形的手牵引着,把能够出现意外的情况都一一排除掉了。

比如民主测评,能评出个什么东西来那些反对者敢写反对吗就算敢写,也是极少数,也是表面的。何况,对于他们来,一个简单的同意和反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更多的人,不愿参与或者就算参与了,也是在走形式。因为他们知道上面原本就是在走形式嘛。至于个别谈话,那就更是走形式了。谁都不能保证,这样的谈话,是否会传到当事人的耳中,所以,几乎没人敢真话,加上谈话对象很可能是被安排的,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有一只有形无形的手牵引着,把能够出现意外的情况都一一排除掉了。

有人讲这样的选拔机制,很难做到任人唯贤,谁贤谁不贤,又没有写在脸上。惟才是举,也不现实,官场集中的全都是所谓的精英,随便抓一个,也是人尖中的人尖。这时候,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感情。谁跟领导靠得近,领导就用谁。

官场中,谁会和你靠得近

无非几类人。人们往往将会拍的列在第一类,列在第一类的,往往是会来事的,善于为领导排忧解难的。官场就是一个矛盾场,很多矛盾纠葛在一起,有许多事,领导自己并不适宜出面,如果有这么一个人,领导什么话不,他早已经知道领导希望做什么,并且悄无声息地替领导办好。这样的人,你不用才怪,一定会重用,而且会永远把他留在最重要的位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