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 第七十三章 南洋之行的收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南洋之行的收获(1 / 2)

 海象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的草原,呈暗绿色。风不大,荡漾着一朵朵银白的浪花。陈文强仰起头,天空的动人之处全部展现出来。天空中挂着高高的卷云,显得高远、博大、深邃,带着永恒的迷惑,把阴晴、云雨、霜雪、风雷统统地收在自己的胸怀中。

在与列强交锋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军械的先进性,走上了购买外国军火之路,外购军火从此成为清军新式装备的重要来源之一。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军火市场,列强展开了激烈争夺。

在清政府军火外购初期,英、法两国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英国几乎垄断了舰船采购。此时德国刚刚完成国家统一,没有精力和实力参与竞争。其实,第一次**战争刚刚结束,德国商人就已经开始注意中国这个巨大的军火市场。科隆商会就在关于对华贸易所采取立场的文件中,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德国在很多方面可以参与竞争,军火就是其中之一。

等到英国对中国禁运军火,清政府转而求诸德国。德国终于得到了良机,他们迅速做出反应,借助中国驻德公使的帮助,很快取得巨额订单。而克虏伯大炮则是德国军火取得销售优势的重要法宝。随着克虏伯炮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德国逐步确立了其在华销售军火的优势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末,德国输出的步枪分处第三、四位,炮身则处于首位。

德国军火在华销售的成功,严重威胁了其他列强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发列强们对中国军火市场的激烈争夺。在上海,销售军火的洋行主要有:地亚士洋行、麦登司洋行、新泰来洋行、拿能洋行、马德隆洋行、琼记洋行、太古洋行、泰来洋行、德生洋行、香港南利洋行、美国纽约「林明敦」制造厂等等;在天津,从事军火贸易为主的有德国洋行,如礼和洋行、禅臣洋行、世昌洋行、增茂洋行、兴隆洋行等。

为了巩固市场,德方在清廷内部积极建立人脉。义和团运动前,德国政府与清朝历任驻德公使关系融洽,保持了军火销售渠道的畅通。

而得到各国政府支持的军火贸易只是一方面,各个外国洋行对中国的民间军火交易则是另一方面。从上海小刀会起义时起,洋商与起义军的军火交易可以看作是近代上海民间军火的滥觞。

显然,唯利是图是洋商的本质,与起义军进行军火交易当然不可能出自良好的动机和正义的目的。处于“中位”地位的洋商,不仅向义军出售军火,还向清军出售,他们坐地起价,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在太平天国与满清的交战过程中,很多洋商更是冒险从事军火贸易,向太平军大售军火,赚取十倍的高额回报。在这些洋商中,有普通的“个体户(外国无业游民)”,有财力雄厚的大洋行,甚至还有驻沪的外交人员(美国旗昌洋行商人兼驻沪副领事柯宁翰)。可见暴利之下,有多少人会为之驱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想搞到枪枝就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但要起事,需要的就不是少量的武器弹药,这在购买、运输、囤积上便有了很大的难度,也极易暴露。

所以,陈文强采取的是多渠道、多办法、多批次、多目标的方式、方法。有蚂蚁搬家式的,有撒网多方采购再慢慢集中的,也有大批量用远洋轮船直航运输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