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九章 数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数字(2 / 2)

管家道:“少主人放心,这边小的会盯紧的!”

“你办事,我还是宽心的!”钱玄重新拾起那本《论语》,随手一翻,刚好看见《子路》篇里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不由笑了,“沈兄弟,不要怪钱某,要怪就怪你表现得太出色了,不是吗?”

对于别人的打算与算计,此时身在周家的沈欢更是不知情了。他如今也没心思来管这些,而是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确切地说,是全心花在剽窃上。这次不是剽窃什么大名人的著作,而是一次实在的作弊,把后世的某些知识移植到古代来。

这两天他算是切实感受到了做名人的滋味,老实说,既令人兴奋,又让人烦恼。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心理。这些日子,不单止嵩阳分院回不得,就是待在周家也不得安稳,开封的士子有后世狗仔的潜质,不知是谁打听到他与周季结交,于是不少在嵩阳书院找不着人的士子都往这边赶,一开始沈欢碍于情面,不得不接见了几个。除了说一些久仰景仰之类的废话,全无营养。后来见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吓得不轻,赶紧让周季闭门谢客,像缩头乌龟一样待在周家的后院里。

不过,沈欢还是有些须得意的,精心策划的聚会终于让他一炮打响,如今,开封城都在传唱他那盗版的《水调歌头》。而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与来访之人交谈的时候了解到,那个鼎鼎大名的司马光竟然也对他这首词做了评价,甚是推崇。

“一词既出天下唱!”一想到这评语,沈欢就嘿嘿直笑,虽然他不清楚这话的真实性,不过也很有市场,司马光虽然还没有达到官场领袖的身位,不过毕竟是知谏院大人,四品的官职,足以让众多文人士子仰望了。加上司马光官场沉浮二十载,这些年来一直在京为官,颇有人望。他的话,对士子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难道我进了司马光的法眼,让他刮目相看了?”沈欢不无自得地想着,若能与司马光扯上关系,得他鼎助,就是不参加科举也能步入官场了吧。沈欢突然想到了一个更加简便的捷径,北宋官场能“推官”,所谓推官,与推恩差不多,即是一个大官,能自建规定字数的官邸,能任用一定的官员。另外,朝廷官员还能向皇帝举荐人间,“不令人才遗失民间”,像苏轼苏老大,好像也是先由人推荐入朝,后来才参加制举考试的。

这是一个不错的法门,不过毕竟不比参加科举来得名正言顺,不然苏轼也不会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去参加制举考试了!沈欢叹了一口气,看来还是得老老实实参加科举考试,得以进士,那才是光宗耀祖的不二法门!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还是把手头上的事干完再说吧!”沈欢这样警惕自己,这几天,他全力投在某些创作上。事情的起源还是与周家父子有关:中秋的第二天,周季来恭贺他一举成名的时候,他想到家里母亲与小妹,一时落寞叹气。周季询问根源,老实告之后他不以为意地道:“这有什么,与其这样两地分离,不如在开封置一家园,把她们接过来侍奉就是了!”

沈欢当时一愣,大是心动,最后才叹道:“难,难!比李太白上青天还要难!汴京繁华,都是大富之家,若要置办一个院子,花费不小,以我沈家财力,难以办到。”这话没有虚假之处,这开封作为大宋首都,富甲天下,路段繁华,隐隐可称当世第一大城。若要在城里购地,虽不至于寸土寸金,却也比后世那些超级城市的地皮便宜不到哪里去!

周季激昂地道:“有什么难的!你的母亲,也就是我的长辈!我周家虽不说富得流油,可在开封花个几百贯钱买家小院子还是可以的!”

沈欢算是听明白周季的话了,原来对方要花钱帮他置办家业呢,大是感动,虽与对方要好,却不能接受。堂堂七尺男儿,连房子都要别人帮着买来,岂不是白活了!当即反对,周季却一再相劝,说你难道不想把母亲接在身边早晚侍奉?

沈欢考虑了半晌,才道:“当不让你们吃亏,容我几天时间考虑谋划,弄些东西出来与你家做个小买卖,算是给你们的报酬!”

拿钱买房,之后把母亲与妹妹接到开封来,这就是沈欢此次创作的动机了。但是沈欢毕竟是文科出身,做不了爱迪生,搞不出什么发明来。一两天都理不出头绪来,待某日看到周季学习酒楼管理对着帐本唉声叹气时,过去一看,帐本一大叠,上面的字密密麻麻,单是看了就头晕,没有天赋的人还真玩不转这些东西。正要叹气,脑子却灵光一闪,想出个主意来。

周家经商,苦于帐本数据,而这弊端也是整个大宋商家的烦恼之处。那么,何不由他来创作一些便利记数的东西出来贩卖?别人不行,后世而来见多识广的他还不成吗?记得他当年进修文秘功课时,也学过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把某些理论移植到这个时代来,行不行得通呢?

沈欢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记账表。中国古代的记账本只是一些简单的支出记数而已,如果他沈欢弄出个与之相似的借贷记账法出来,不就大大便利了他们的帐本了吗?沈欢又有点疑惑,单靠这些简单的东西就能换来数百贯钱,人家还不至于傻到这个程度吧?

倏地,沈欢又苦笑了,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来。那便是“数字”,确切地说,是算术。这个时代,没有阿拉伯数字,没有数学系统,只有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规则而已。

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不过《九章算术》看似很生猛的样子,其实却是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运算而已。《九章算术》分为九章,即方田、粟米等。这些大都是实用的名称。如方田是指土地的形状,讲土地面积的计算,属于几何的范围;“粟米”是粮食的代称,讲的是各种粮食间的兑换,主要涉及的是比例,属于今天算术的范围。数学这东西,还是宋元之后才出现的,不过也只是算术的统称。

这两年沈欢渐渐溶入这个时代,期间观察了不少这个时代与后世的区别,也为这个时代的出路作了某些思考。他觉得,这个时代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具体的数字系统。有人的地方就有需要,有需要就有市场,而市场,是靠数字撑起来的。而大宋朝,却没有相关的数字来支撑,日常所用算术,只能记些简单的数据,如是数据庞大复杂,那些“一二三四”的大写字,便显得臃肿与繁冗了。

而这恰恰是整个古代中国的弊端。中国古代的算术,也只是一些经验的总结与应用而已,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观念来深入人心。后世证明了那是个数字的时代,更是凸显了数字的强大功能。中国的哲学、数学,总的来说,都是比较感性的。感性化的东西,在宇宙观与世界观上能比其他民族要高上一筹,但就方法论来说,少了理性,做起事来,没有数字的总结与分析,却容易造成最大的伤害。这个例子,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典型。

若是王安石变法期间,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字来分析,做理性的归纳,他们君臣还会做出那些冲动的选择吗?来到这个时代后,沈欢越来越感觉到数字的重要性。如今,一个机会就摆在眼前,他何不对古代的数字来一次改革呢?起点就从周家父子开始吧!

沈欢准备写一本《算术总则》的书,其实沈欢在后世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不过基本理论还能撑到高中部分。而他构思中的书,其中就分为两部分,一半是算术,包括小学到高中的部分运算规则,另一半是几何部分,大多是初高中的内容。期间他得参考宋代的数学成就。不得不说,中国人就是聪明,他们能在一两千年前就算出圆周率,还能解简单的一次方程,到宋元时代,甚至能解二三次方程!不过,很多都是经验而已,一般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出现的,比如说建筑规划。

中国古代算术里,有他高明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正如沈欢前面所想,确少理性的总结与归纳。运算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十六进位制,比如说“半斤八两”,了解这个词的还好说,若是不了解古代的算法,还以为说的是“半斤”与“八两”两个概念,但它是十六进位的,“八两”才只是“半斤”,半斤是它,八两也是它!

这种算法,若是整数还好说,若不是自然数,算起来就麻烦多了,这方面就比盛行西方的十进位制要差上不少。十进位才是比较符合人类思维的东西,后世也证明了它的盛行。

沈欢经过思考,不由大叹中国古人的聪明与遗憾,不过如今有了他,这方面的缺陷还能说是缺陷吗?嘿嘿笑两声,又埋下头去,奋笔嫉书……<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