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节(2 / 2)

而且远涉重洋传播于世界。一位美国学者预言说,中国的老子将是未来</p>

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美国纽约时报又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p>

今10大名作之首。这部诞生于遥远的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迄今仍受到国内</p>

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博得东西方学界的一致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p>

些科学家在宇宙起源问题上提出了“大爆炸说”,这一理论与老子所说</p>

的“有物混沌,先天地生”相符,因此,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老子中“道”</p>

的思想体现了“宇宙大爆炸说”的萌芽,从而对它更加推崇备至。**同</p>

志也曾在自己著作中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话,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p>

惧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p>

内容梗概</p>

老子一书成就及影响如此之大,我们在为这宝贵遗产自豪之余,有</p>

必要了解其基本的内容。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p>

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p>

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天地万物。</p>

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生过程是“道生一,一</p>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p>

长。第三,“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p>

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p>

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p>

和,前后相随,恒也。”这相反相成的恒常的规律性的道,是推动事物变化</p>

发展的动力。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道**而不改,周行而不殆,</p>

以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恒的运动变化着,以其自然</p>

而然的状态为依据,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按道办事的人,只是</p>

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p>

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就是从这里推衍出来的。第五,主张致虚</p>

守静,柔弱不争。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p>

呈现为“静”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间的</p>

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隐居山川,与世无争。</p>

老子一书注书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p>

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德</p>

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抄写本。目前较好的版本有任继愈老子新译上</p>

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p>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p>

精彩篇章推荐</p>

老子五千言被后人划分为81章,每一章都值得细细体味琢磨。</p>

精彩语言辑录</p>

道可道,非常道。</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p>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p>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

反者道之动。</p>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p>

下。</p>

弱者道之用,坚强者死之行;柔弱者生之徒。</p>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p>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p>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p>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p>

论语</p>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p>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p>

类别:中国哲学</p>

版本推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版</p>

书海领航</p>

中国山东曲阜城北有一片举世罕见的家族陵园,叫孔林,那里埋葬着孔</p>

丘和他的子孙。</p>

孔林中孔子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p>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家人在背地里打开他的书箱,发现他每次处理国家大</p>

事时,回家翻阅的那本册子,竟然真如其说,是半部论语。</p>

孔子何以有此“圣人”的殊荣论语何以有此重要的价值然而孔</p>

子生前却落魄失意,论语也不是由孔子写定。</p>

成千秋大业的人总有些相同点。释迦牟尼、耶稣、孔子都有两点太相似</p>

的地方:一是生前寂寞而身后热闹,孔子一生73个春秋,常常带着几个学生</p>

周游列国,寻求施展自己主张的君主与国度,虽然做过几次官而且政绩卓著,</p>

但为期很短,更多的往往是四处碰壁,有时还会被围攻,甚至有一次差点饿</p>

死,形同“丧家之犬”,在孤独、落寞中完结一生;二是与他们有关的重要</p>

经典他们从未主动操刀动笔,往往由后学结集完成,论语也是这样,它</p>

是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共计20篇,它最大程度地保</p>

留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论语的确又不是孔丘生前写定。</p>

虽然如此,几乎每人谈起论语又都离不开孔子,因此,我们将二者</p>

综合起来介绍。</p>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故有“孔老二”之称,古代又常称之</p>

为“尼父”,春秋时期鲁国人。贯穿在孔子一生的是他与时代极不协调的追</p>

求与理想。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转型期,礼崩乐坏,伦理、道理、品格、价</p>

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这时孔子挺身而出,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p>

温、良、恭、俭、让,要恢复周礼,施行仁政,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p>

但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和宣传着自己</p>

的理想与主张。他的学说里,有对理想君主与仁政的美好设计,有对社会结</p>

构与伦理关系的合理规划,有对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理想评估,有对平民</p>

生活与痛疾苦恼的热情关怀。他的理想的主体与他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在更</p>

深的层次上其实是人类人性与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那种</p>

悲天悯人,那种自我牺牲都闪亮着人性、人心的光辉,经过时间的磨洗,人</p>

们从思想、心灵、灵魂上一步步与之认同,所以孔子不仅成为儒家的代表,</p>

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p>

当孔子在现实政治的运作中无法实施自己的理想时,他找到了有着更深</p>

远意义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具</p>

备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则兴办私学,将教育从官府引向民间,那个时代中</p>

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而其中有3000人就是孔子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国</p>

家,堪称各国的精英,其中最优秀的有72位,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股了</p>

不得的力量,可见当时孔子兴办教育的无量功德了。他在教学中积累的许多</p>

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教育家们奉为圭臬。</p>

孔子在教学之余,删诗书,定礼乐,他对中国当时的文化遗产,作了大</p>

量编辑工作。以诗为例,他从上下几百年,地区广而杂的诗篇中精选出代表</p>

作品305篇,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同时又对它作了恰当的评价:“诗</p>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又整理了周易等经典,亲自编</p>

写了鲁</p>

...</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