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红杏枝头> 关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1 / 2)

 我一直以为,在中国的剧作家里,曹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泰斗。()这位已经远去的老人在他大毕业前夕写出的那四幕话剧《雷雨》,用了一天的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展示了前后三十年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把中国话剧推向了一个巅峰,至今仍无人能望其项背。其后模仿者众多,却只瞧得上宗福先写的那部话剧《于无声处》,说的是周恩来逝世的那段时间的事,也是一天的时间、也是两家人的恩怨,只是政治色彩太浓,如今已经不大有人还记得了,但我一直还被那种大悲大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至今。\

我很喜欢阿瑟?黑利的作品,自从很久以前看过了他的那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城》,就心甘情愿的成了他狂热的粉丝,也就收集了这位畅销小说家几乎所有的作品:从《航空港》、《钱商》、《大饭店》到《最后诊断》、《超载》、《烈药》。\这位精力充沛的美国作家创造过无数的畅销神话,源于他本人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源于他对于小说结构、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他会以某个很短的时段为载体,将人物和事件融合进去。开始读的时候平淡无奇,而且是一大堆支零破碎的片段,随着故事的展开、情节的深入、人物就变得越来越丰满、书籍就变得越来越叫人不忍释卷,读者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才能被作家那种熟练驾驭时间和空间的手法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受到了曹老先生和阿瑟?黑利散发的光芒的熏陶,也受到了两位巨匠的极大影响,作为一位爱好者就有些跃跃欲试,先是在几个短篇作品里做了一些尝试,反响还算满意,就在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也当仁不让的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一天之内,另外用相对的章节进行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当天情节的补充,而着重用当天的二十个小时串起无数的片段和细节的珍珠的那根丝线,用不断转换的场景和跳跃的画面来展开情节,用时间的空间和故事的顺序来传达小说的主题。\曹禺是用语言来达到平衡和和谐的,阿瑟?黑利是用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我就是一个模仿者。\

从开始在各大网站开始连载这部长篇小说,我就有一个原则,绝不搞吹吹捧捧、也绝不做相互拍马的事情,吃自己的饭、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关键是听听各位看官对作品的评价如何。虽然点击率不甚,却也心安理得,但网上有不少的闲人,对每一部作品都进行点击、写下感言,范围之广、密度之大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所有的人不得不进行回访,一篇狗屁短文居然永远雄踞点击榜首,我就被这样的一些人搞得焦头烂额了,有一位女才人在网上无奈地对我说:没到一些标榜纯的网站也鼓励作者彼此之间互相吹捧!虽然愤愤不平,其实也是的,人家网站自然是要靠点击率来吸引广告商和投资的,要怪只能怪自己不识时务,不顺从时代潮流了。\

我曾经在公告中说过,希望大家能在看过以后随便写点什么,鲜花也行,鸡蛋也罢,板砖也无所谓,我一样欢迎。\就有了潮水般的赞扬和鼓励,也就有了一些喜欢这部小说的读者,甚至有人每天专程来投作品一票,我永远对这些朋友怀有深深的谢意,只有力争把作品写得更好、尽可能多的与大家在网上会面;还有的看官居然能找到我打字中的错误,也能指出作品里的一些不妥之处:除了指出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不够丰满以外,更多的是指出时空变化太快、看的人头都昏了;有些要求每天必须坚持更新,否则,过上几天,看过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更有读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就是快餐,只讲究流畅、简单、热闹和流行,这样的写作手法不合时宜、情节跳来跳去也不适应连载的阅读。\我就被这些读者的批评和点拨感激不尽,就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不是说读者是上帝吗?不是说作品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时代吗?我就断断续续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这部长篇小说几乎重写了一遍,对所有的章节进行了全新的编排,淡化了时空的概念,也避免了情节在每个章节之间都进行转换,也就显得流畅和自然多了;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丰满都进行了极大的修改和增减,以期达到大家所希望的效果。\不过,那一条发生在四月最后一天的主线依然存在,只是不显得那么突出、那么生硬、那么机械而已,再说,这种写作手法本来就是我很喜欢的,总得允许我保留一点个人爱好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