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火枪洗明路> 第六十七章 回家探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 回家探亲(2 / 2)

“谁说不是呢,这世界上可没有第二个能为咱们这些下人着想的人了。”

“要我说,咱们将军就该早点带军北上,掀了他老朱家的台子。”

“说的对,咱们威海卫兵多将广,火器犀利,早该……”

“咳咳,你们呀,就替将军多积点口德吧,别给将军惹祸了。有些事,在心里明白就好,别说出来,知道吗?”年长的陈大力看着众人逐渐的情绪高涨,说的越来越口无遮拦,连忙出口打住。

“唉?对了,你们刚领的银币和之前的银币都存起来了,还是换成碎银子了?”看着大家伙都平复下来之后,陈大力趁机换了个话题。

“换?留着花呗!换成碎银子干啥!不方便。”

“就是,带着花就行,换成碎银子太不方便了。”

“这银币在别的地方能用吗?”

“你说呢,这银币又不是假的,也是用真银子做的,还能花不出去不成。”

“听说现在在外省,咱们的银币也能流通,而且一个银币在某些地方能值一两三钱呢。”

“要我说,咱们的银币那是真好,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既好看又方便,最重要的是,含银量足啊!”

“是呀,现在的官制银含银量都没咱们的银币含银量足,就更别提那些个碎银子了。”

这些士兵嘴里提到的银币,是庞帅下半年刚刚弄出来的玩意。一开始是为了发军饷方便,主要是为了让士兵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发到手里的军饷有多实在。后来发现在民间流通起来也很受欢迎,所以干脆在就自己的领地内把百姓手中各式各样的银子全部给换成了统一样式和规格的银币,不再使用含量不统一的碎银子。

不过说起来,银币在明朝时也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大约在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就通过海贸流入了中国,不过主要在沿海地区流通,内地不怎么使用。

提到军饷,作者就先说说明朝士兵的军饷,在明初时,士兵的军饷主要是粮食和盐,可以折现成银子,大概在每月五钱银子左右。

到了明英宗时期,由于军户大量逃亡,明朝开始使用募兵制,自愿募兵的对象是大明全体百姓,抽选募兵的对象则是军户,最初募兵的待遇是发给银二两,布二匹作为奖励,后改为自愿参与募兵的发给白银五两作为安家费,免掉其家庭五石税粮,额外免除家庭两人徭役。被抽中募兵的则发给白银三两五钱,额外免除家庭一人徭役。

明武宗时期,募兵标准又发生了变化,安家费下降为三两,但被募得的军士可以支取月粮,标准为米一石。

而明世宗时期,戚家军一年的军饷标准大概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明穆宗至明神宗时期,募兵费用的标准再次上调,募军每人发放三两银子的安家费,入伍后还可以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至天启帝时期,辽东诸军每月的军饷大约在二两上下,而贵州、四川等客军地进入辽东作战时,每月的军饷标准在三两左右。

当然,至于发到士兵手里的实饷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说了。因为明代自中期起,士兵每逢发饷时,各级将官都会从里面抽成,普通士兵能到手一半饷银就算是烧了高香了,要想挣钱,都得想法子靠外快养家糊口。

所以,不难看出,在明朝中期以后,当普通的大头兵挣钱是真的不易。

所以,庞帅搞出含银量十足的银币来,让人可以很直观的对比其他军队士兵到手的饷银,二者简单一比较,就会发现谁手里的银子更值钱。

而庞帅为了省事,把手里的各种各样的碎银子全部都融了以后再去其杂质,便按照着袁大头的银元样式重新铸印成银币。

庞帅铸印的一枚标准的银币含纯银九钱二分,而袁大头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6.408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两者相比,庞帅的银币还算是挺良心。银币前面印有火枪和军刀相互交叉的图像,后面则是一幅飞龙戏珠的图案,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为啥不把银币设计成具有庞帅势力或者大明样式的样子?庞帅表示自己可没疯,私自铸钱可是要杀头滴。另外,这些银币都是从倭寇那里缴获的钱财,和庞帅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银币不是五两以上的官制银,重量在五两以下,银币就当碎银子花可不犯法。

随着银币的铸成,庞帅麾下列兵们(新兵或者服役不满一年)的军饷为每月两个银币,过年时会额外在发放两个银币,这些是基本工资。而随着军阶和军龄的提升,银币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作战时,还会有各种津贴,作战时表现突出并获得战功者,奖励更是多多。

就这样,众人一路闲聊一路排解寂寞的赶路。等马车出了庞帅的势力范围后,官道也变得难走起来,车上此时也就剩下两名车夫和家在黄县的黄二柱。

到第二日上午,路况差的让马车实在是不能再前进后,黄二柱便带好自己的行礼下车和两名车夫挥手告别后,开始步行朝家里走去。

万幸,回家也就还有步行半个小时的路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